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正報
新聞
  • 青少年流行時裝技術大賽冀發掘新血
  • 鄭志強自評六、七十分
  • 立會保障人權工作應多做 歐安利臨別贈言
  • 會否再獲委任 馮:點知事頭點睇?
  • 回歸館將展出饒宗頤荷花佳作
  • 陳明金寄望年青人
  • 駐澳門部隊政治委員調整
  • 韓男來澳輸光兩年來盜竊維生
  • 主席依依不捨送別來屆不選議員
  • 社工局冀明年推 無障設計建築 指引
  • 體奧會與中銀連續四年辦獎學金計劃 昨101人獲「優秀運動員中銀獎學金」
  • 責罵應對子女情緒適得其反 鼓勵學習正向態度處理情緒
  • 『伸出雙手感受真摯友情』 本澳大學至友分社獲傑出分社獎
  • 助人為快樂之本! 金沙攜手本澳義工製作三萬五個福袋
  • 澳門教區梁文燕托兒所 加強與家長聯繫和溝通
  • 立方米辦塗鴉賽發掘繪畫潛能
  • 《飄流船廠》話劇本月公演八場
  • 第二屆在台就讀澳生訪黔交流
  • 全澳青創賽初創組初賽18隊入圍
  • 潘雲東副特派員會見兩國駐港總領事

社服界訴說服務所遇問題

2015-02-02 00:00

前言一月二十二日下午,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與本澳三十多個不同領域的社會服務界代表座談。這樣的座談是否有效用,不在於官員即場回答了甚麼。而是在於官員聽了意見後,需要多少時間,以符合效益的手法,針對弱勢社群的真正需要,推出具體的政策及措施。
當天,十多名代表發言了,有婦女界人士引用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話,促請政府做好青年工作。公眾要警覺的是:所謂「青年工作」指的是甚麼?是發展每一個青年的獨特性,讓他們認清和實現理想;或是,他們被視為隨時反抗的危機,需要動用龐大資源來統一思想,最終,令他們變得面目模糊,融入一個集體之內,庸碌一生?
在座談會中,有些社服機構的領導層滿是政商界名人,單計他們的財力,或許足可營運多間社服機構,卻「攤大手板」要求政府協助。還有,只要進一步了解一些機構的背景,心裡不禁出現一個疑問:他們的服務是全心為了使用者,或是營運一項得到公帑資助的選舉工程?
譚俊榮在發言時讚許,在社服界工作的都是「有心」的人。對,真的要「有心」,問題在於那是一顆甚麼的「心」?誠然,市民樂見的是使用者得到適切的服務,而不是使用者成為謀取利益的籌碼。當然,在兩個多小時的社服界座談會中,也出現真誠的聲音,它們反映社會的需要和問題:未成年母親的子女領養、離婚協議的法律等。

*善牧中心幫助未婚媽媽、處於困境中及身心受到虐待之婦女與子女,和為單親家庭提供服務等工作。出席座談會的善牧中心主任狄素珊修女關心本澳收養嬰兒的安排,她指出,按照澳門的法律,待未成年的未婚媽媽年滿十八歲,她們的嬰兒才可讓另一家庭收養。所以,那些嬰兒必須在兒童院生活。
「小朋友,尤其是嬰兒在家庭中長大是很重要的。」狄素珊指出,見不到外地有澳門的限制。若本澳法律獲得修改的話,嬰兒便不用多年在兒童院等待養母成年,才可在收養家庭成長。此外,很多市民不知道本澳的收養安排,卻有很多兒童在院舍生活十多年,她促請政府加強宣傳。
狄素珊也提及本澳門的寄養服務,她表示,很多市民滿足不了寄養服務的要求,政府應該予以檢討。她舉出其中一項「很離譜」的要求:寄養父母其中一人要有固定的工作及收入,另一人為全職的家庭照顧者或可在兒童上學時及兒童正常不在家的情況下從事每星期不多於廿五小時的兼職。
按照社工局的網站的介紹,寄養服務是一項兒童住宿服務,旨在安排有需要的兒童入住寄養家庭,讓兒童在寄養家庭裏,繼續享受家庭般的呵護及關懷,直至他們能與家人團聚,或獲得其他維護兒童最佳利益及成長發展所需的安排。
此外,狄素珊指出,香港法院可向家庭無力照顧、監護的未成年人頒發「照顧或保護令 (Care or Protection Order),強制他們進入院舍。她認為,本澳有需要制定相關制度,讓沒有違法卻處於險境的青年不得不接受管教,以免他們最終誤入歧途,以身試法。
*澳門基督教新生命團契 SY 部落中心主任劉展瑞指出,現時,青少年濫藥的隱蔽性很高,社服人員難以接觸他們,就算接觸到,他們也不容易承認濫藥。「按照經驗及研究顯示,首次濫藥與接觸到服務是相隔四、五年。」他指出,有些個案是社服人員今天首次接觸,數天後便要到精神科跟進。劉展瑞認為,應以「全城動起來」的方向制定相應政策,展開跨界別的介入。
*鮑思高青年服務網絡行政總監葉永強表示,青年服務需要活動空間,例如:生活營,而不常是單向的講座等。然而,本澳極度缺乏空間充足的青年營舍。以黑沙的青年旅舍為例,雖可提供約百床位,但進餐的地方只能容納數十人,所以,晚餐必然是在戶外燒烤或進食。那裡的活動空間不足,惟有在戶外的小草地活動。
葉永強指出,香港政府設有很多大型的渡假村,提供很多康體設施及活動,如攀爬、騎馬等;青年工作者可在那裡開展活動外,也適合家庭在那裡親子活動。他提出,政府為青年及家庭提供更多活動空間是重要的,若土地不足的話,能否考慮在橫琴為澳門居民建設上述場所。
*澳門天主教美滿家庭協進會秘書長 / 輔導中心主任葉周麗雲表示,本澳的離婚數字不斷上升,子女成為父母爭奪對象的話,難以達成離婚協議。台灣及香港均有家事調解服務,該會也派出人員前往當地學習,然而,基於本澳的司法制度,在本澳難以推動。她認為,社服界和法律界有需要進行關於家事調解的合作。
*澳門視障人士權益促進會理事長張志邦指出,視障人士服務包含三大類,第一類是生活:就業、職業培訓、教育、獨立生活技能培訓等;第二類是活動:飲食、派送物品、旅行等;第三類是權益促進:讓視障人士知道自己的權益,能夠自我發聲等。他認為,本澳對視障人士的服務,第二類「做得非常好」,但是,第一類和第三類則是「近乎零」。
張志邦也指出,視障服務也可分為兩大類:For the blind ── 專業人士 (社工、職業治療師、學者等) 去制定自認為適合視障人士的服務;Of the blind ── 視障人士知道自身的問題而去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法。他認為,現在澳門進行的是前者 (For the blind),然而,世界的主流 (尤其是代表二億五千萬視障人士的世界盲人聯會) 則是後者 (Of the blind)。
他舉例,若男女洗手間的標示形狀相同,就算是弱視的人士都是無法區分的。然而,國際的標示形狀是不同的,例如:男洗手間的標示是三角形,女的是圓形。早在二OO八年,他已提出上述問題,雖然是這麼簡單,但是,政府至今沒有更改公共洗手間的標示。另外,政府設施內的緊急逃生圖,同樣不適用於視障人士,但是,內地已有視障人士可讀到的地圖。
「澳門的視障服務較外地落後,如同停留在七、八十年代。如果我們能夠認認真真,有一個革命性的改變,我絕對相信在三、五年內能夠追上。因為,前人做過的,成為我們的參考。而且,現今網絡的發達,本澳可參考很多外地資訊。」張志邦表示,曾向政府提出特殊教育及視障服務的意見,但是,至今得不到回應。他促請政府在制定政策前,多聆聽視障人士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