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本澳新聞
  • 要聞
  • 兩岸觀察
  • 華澳人語
新聞

臺灣“九合一”選舉後地方政治“否決模式”引爭論

2015-01-24 00:00

  【中新社北京1月23日電】臺灣“九合一”選舉後,多位新任縣市長接連推翻前任的建設和施政計畫,引發多方爭論與質疑。有臺灣媒體發表社論指出,政治人物只有從“否定模式”向“解決模式”進化,臺灣的政治與經濟才有進化的可能。

  綜合台媒報導,在臺北,上任不久後的市長柯文哲便著手叫停或質疑前任的建設和施政計畫,從拆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到宣佈提前成立廉政委員會,專案調查大巨蛋、雙子星等開發案。在台中,前市長胡志強任內重大建設案臺灣塔相關工程被現任市長林佳龍叫停,尋找替代方案。在桃園,市長鄭文燦先一步把航空城相關帳冊及資料移交“廉政署”調查,要查有無不當挪用經費、浮濫用人及不當利益。

  對此,《聯合報》在社論中指出,這些案件均涉及公共建設,市政府是計畫的主要當事人,掌握有全部的資料。舉例而言,柯文哲應逐案檢視,就其中問題找出解決之道,或加重罰責,或從市政權責中找出制裁之道,使計畫更臻完美,而不能只是憑著權威任意貶損他人。“最令人失望的是,朝野政治人物叫陣互鬥,從來不是以‘解決問題’為目標,而是競以‘相互否決’為手段。”

  《中國時報》社論表示,新任縣市長不能為了贏得揭發弊案的美譽,而把所有前任市長的建設,都先戴上圖利的帽子,先罩上貪污的疑雲,這對前任者不公平,更將進一步撕裂社會,讓社會演變成財團對庶民、執政對在野,乃至於族群對族群的激化對立。

  《經濟日報》也在社論中指出,凡有弊案,就應追查,這是社會落實公平正義、矯正市場秩序的重要一環。不過,當政治人物宣稱的“弊案”或是“圖利特定人”,並非基於根本事實,而是憑感覺或是語焉不詳指其社會觀感不佳,尤有劣者是刻意政治操弄來打擊前朝、為自己樹威,都要小心留下深不可測的後遺症。

  《中央日報》認為,選民當初投票給柯文哲、林佳龍及鄭文燦,無非是希望他們能實踐其政見,為地方帶來新的建設事項,而不是將選舉一延再延,展開第二階段的政治攻防。

  臺灣環保服務業者陳文卿發文表示,新的縣市長上任後,絕不能戴上有色眼鏡,先入為主地認為之前所推動的東西一定有問題。柯政府即使另組成新的專案小組,也應該聽聽之前規劃的想法,不宜一股腦就全盤否定。

新華澳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