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本澳新聞
  • 要聞
  • 兩岸觀察
  • 華澳人語
新聞

摒棄金牌至上政績觀 中國體育開啟“自我療傷”時代

2015-01-27 00:00

  【中新社北京1月26日電】多年來一直深入中國體育界“骨髓”的“金牌至上”觀,或許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刻。

  中國國家體育總局26日在其官網上發佈消息稱,“體育總局對金牌至上的政績觀扭曲了體育精神的問題高度重視,深刻認識到金牌至上的政績觀扭曲體育精神的危害性。”

  這篇題為《中共國家體育總局黨組關於巡視整改情況的通報》中,用1200多字的篇幅闡述和反思了金牌至上為中國體育帶來的深刻教訓,“不擇手段、違規違法地追求金牌,不但扭曲了體育精神,還損害事業發展和國家利益,破壞了體育形象,與體育的價值追求背道而馳,必須堅決反對、有力杜絕。”

  文章提到,金牌至上的政績觀導致的種種問題表現在賽場上,但根源在人,在於少數領導幹部。面對金牌帶來的政治榮譽、經濟利益,少數領導幹部出現了完全錯誤的政績觀,片面追求運動成績、金牌數量,疏于對運動員、教練員的教育、引導和嚴格管理,甚至給予錯誤的政策導向。

  而在去年年底舉行的全國體育局長會議上,中國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同樣對金牌至上的問題進行了“剖析”。他說,“近年來,在全運會等國內賽事中,出現一些單位和人員不擇手段地爭奪成績的不正之風和醜惡現象,引起全社會的極大憤慨。體育系統存在的圍繞賽事的不正之風,原因在於金牌至上的政績觀扭曲了體育精神。”

  不到一個月內,中國體育官方已兩次提及金牌至上的危害性。

  曾幾何時,“我們究竟能拿多少金牌”成了中國體育出征世界大賽始終無法回避的問題。在許多人的慣性思維裡,似乎只有量化的數字才能衡量事業發展的成敗,只有上揚的指標才能彰顯中國體育的價值。對於金牌的盲目崇拜與刻板追求,在蒙蔽體育本真的同時,也成為中國體育可持續發展路上一個無法破解的“死穴”。

  體育系統對於金牌數量的癡迷,與某些地方政府揮之不去的GDP情結如出一轍。片面追求數字的背後,歸根結底是利益在作祟。

  曾有業內人士表示,今日衡量中國競技體育水準的標準應是多元化國際化的,切不可以金牌數量“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在全社會範圍內,對體育作用與功效的認識也在逐漸形成共識:對當代中國而言,依靠金牌提振民族自信的時代早已遠去,體育理應擔綱與國力相匹配的角色和使命。站在從“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的十字路口,如何破除數字崇拜,亟待中國體育破題。

  值得注意的是,在當日的《通報》中,還首次提到了要從評價指標方面引導全國體育界樹立正確的體育政績觀。如,體育總局取消了亞運會、奧運會貢獻獎獎項的評選,對全運會等全國綜合性運動會只公佈比賽成績榜,不再分別公佈各省區市的金牌、獎牌和總分排名等;今後將從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體育投入產出效益等多個角度研究設立體育事業發展的評價指標。

  在外界看來,這是一個積極的政策信號,當政績考核方案不再以金牌數量論“英雄”時,各級官員才有動力把精力和財力真正投向群眾體育。

  當然,這種新的評價體系能否落實到位,將有賴於合理的制度設計和完備的執行機制。在知名體育文化學者金汕看來,“政策能否實施順利,關鍵在於監督,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怎麼辦?對於體育行政管理部門而言,必須搞清的是:哪些金牌是老百姓真正想要的?哪些金牌能夠真正反應我們的運動專案發展水準?在金牌和體育道德、體育精神之間應該如何取捨。”

  也許就像一位網友所暢想的,今後考核體育官員就看他修了多少塊免費球場、建了多少乒乓球台、組織了多少籃球比賽……對民眾來說,鍛煉條件得到改善、健身需求得到滿足,遠比金牌榜上的數字遊戲來得更實在、更有意義。

新華澳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