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本澳新聞
  • 要聞
  • 兩岸觀察
  • 華澳人語
新聞

“一帶一路”謀求各方共贏

2015-03-19 00:00

【新華社北京3月18日電】來自英國的克裏斯托弗‧謝伊在河南省鄭州市一家辦公用品生產企業任銷售總監,公司80%的產品出口歐洲。最近他注意到,一些歐洲客戶陸續將倉庫轉移到了鄭州。

“鄭州的倉庫比歐洲便宜很多,加上相對低廉的勞動力資源,未來可能成為歐洲企業的一個生產和配送中心。”謝伊說。

這一變化得益於鄭歐班列的常態化運營及其分撥配送體系的完善。以前,河南的貨物出口歐洲走水路,要先運到東部港口青島或連雲港再海運,歷時約30天,且行程易受天氣影響不夠穩定。2013年7月鄭歐班列開通,從鄭州到漢堡只需15天,每週兩班、出發到達時間固定。

“物流效率的提高使貨物到達漢堡後可以直接分配到歐洲客戶手中。”謝伊說。

鄭歐班列只是被稱為“中歐班列”的多個中歐間貨運列車的縮影。這些列車直接把傳統上並非開放前沿的中國腹地城市與歐洲相連,路徑上與“絲綢之路”相倣,極大帶動了中國西向開放的步伐。

對處於中國東北角的黑龍江省來說,原本被認為“尷尬”的邊疆位置在“一帶一路”戰略中也找到了轉身為開放前沿的機會。

黑龍江省向東,經過俄羅斯的鐵路線即可到達歐洲;向西,日本海近在咫尺——這個內陸省份亦在謀求常態化的“借港出海”。

去年,黑龍江最大中俄口岸城市綏芬河陸海聯運跨境運輸有了突破性進展,順利開展了中-俄-中、中-俄-外的跨境運輸。

2013年中國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隨後的2014年牽頭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並建立絲路基金以提供強大資金支持,旨在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的互聯互通、經濟融合和共同繁榮。

如果說“一帶一路”已經攪熱了中國的角角落落,國際上對這一戰略的興趣也與日俱增。對沒有出海通道的中亞國家來說,中國的這一倡議是協同發展的最好體現。

塔吉克斯坦共和國駐華大使拉希德‧阿利莫夫表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將拉進中亞與亞太地區的距離,對中亞國家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項巨大工程意味著共同繁榮。

從中國東部城市出發,途徑哈薩克斯坦駛往歐洲的國際貨運班列已經開始運行,這也是中亞國家與中國東部沿海港口首條直接連通的鐵路運輸線。

  與通道所匹配的還有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機會。天然氣管道工廠是中塔兩國一大合作項目,天然氣管道總長超過400公里,總投資30億美元。該項目將為沿線創造大量就業,當地農村居民將獲得穩定工作和收入,改善生活狀況。此外,這一項目還關係到生態環境保護,意義重大。

格魯吉亞副總理兼經濟與可持續發展部長克維裏卡什維利也表示,格魯吉亞準備全面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打造從南高加索、經中亞到中國具有競爭優勢的交通運輸走廊。不久前,首班新疆-格魯吉亞國際貨運列車順利抵達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全程僅用9天時間。

去年,格政府宣佈啟動位於格西部的阿納克利亞深水港項目,港口建成後從中國經該港口至歐洲的集裝箱海運僅需17天,這將成為連接亞歐便捷的海運航線。

“這些工程項目的背後都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項目的一步步推進,所以,‘絲綢之路經濟帶’現在已經不僅僅是個概念,而是已經實實在在地改變著普通人的生活。”阿利莫夫說。

新華澳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