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港澳記者了解國產機研發歷程
  • 黎若嵐:土生土語是澳孕育語言
  • 今多雲驟雨
  • (新聞小語)汲取教訓 保障更生人士
  • 鏡湖:護理促進醫療產業發展
  • 黃潔貞促建高水平護理梯隊
  • 培道才藝達人比拼精彩紛呈
  • 學聯成員學習國安知識
  • 全澳教師籃球賽卅七隊競逐
  • 教局建言平台關注青年體質
  • 明愛特教交流會分享心得
  • 中國海洋大學訪澳大促合作
  • 閩政協主席訪城大促交流
  • 青年教師赴港交流收穫豐
  • 福校幼園慶母親節溫馨感人
  • 城大論壇促琴澳金融發展
  • 新聞特搜
  • 恆山黃芪認證技術琴澳落地
  • 工聯北綜講解防坐骨神經痛
  • 智耆之友午膳齋宴溫馨

推動科學 重在普及

2013-11-27 00:00

    推動科學   重在普及

    一高校昨公佈澳門首次居民科學素養調查,從理解科學觀點、術語、方法和過程、科技對社會的影響四方面作調查指標,結果澳人的科學素質達標率只得百分之三點四三,遠低於北京(百分之十)和上海(百分之十七點三)等城市。總括而言,澳門人的科學素質,只停留在發達國家和地區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水平,足足落後二十多年,值得高度關注。

    此次澳門居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與特區政府強調“科教興澳”的目標大相逕庭。當然政府提出了目標,要進行系列投資和工作,尤其教育,百年樹人,成果未必能一時顯現。但調查中發現,去年只有一成八人參加過科普講座,一成四人參與過科技周、科技日等群衆性科普活動;還有超過一半的人沒有到過博物館,那怕只是美術館或展覽館。澳門人科學質素達標率低,根源呼之欲出。

    澳門雖是小城,但博物館遍設,歷史、海事、通訊、藝術等類博物館皆有,一些大型珍貴藝術展覽都曾在澳舉辦,香港人更專程渡海來澳觀賞,調查報告卻揭示澳門人參觀率反而不高。同樣,特區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創新活動,尤其教育部門針對“科教興澳”,面向學校舉辦了多彩多姿的科技趣味活動,澳門學生也曾在機械人足球賽等科普比賽中奪奬,甚至在外地獲得發明奬,反觀民間科學素養卻偏低,足堪思考。

    一言蔽之,本澳科普推廣力不足、層面狹窄,未在社會形成氛圍,“科技創新”是否只在一些學校較高年級一兩組精英學生中活躍?如果是,這是尖子教育,並非科普教育。科普教育必須從一個“普”字下工夫,按不同社會層面,以不同方式和內容推動,低年級學生以培養對科學的好奇為切入點;高年級以實用科技為要點;面對社會大衆,應以生活與科學的關係為推廣重點,有條不紊地推動不同層面的居民認識科學,全社會的科學素質才有望提升。

    社會日新月異,科技一日千里,神舟飛船數度載人成功征空,調查報告卻揭示三分一受訪澳人相信“求籤”、“相面”、“星座預測”;更甚者,近一成受訪者在治療和處理健康問題時,曾“祈求神靈保佑”,這是直接拉低澳門居民基本科學素質達標率的主因之一。但不必大搞破除迷信運動,迷信的根由,很明顯是不少居民錯誤理解社會與科學的關係,於是將個人際遇、家庭生活甚至健康寄託於虛無的神靈上。

    科學源於生活,本澳有不少博物館展示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實用科學,如科學館、通訊博物館等,展品能與觀衆互動,讓人了解事物的由來,使人逐步認識科學、實在掌握科學與生活的關係,因迷才信,眼界開自有新領悟。只是從調查報告得知,居民參觀博物館不多,如何善用這些固有資源提升澳門人的科學素質,球在政府,須好好思量和行動。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