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以總理:將戰至最後一兵一卒
  • 以軍空襲加沙多個目標
  • 彭麗媛參觀匈中雙語學校
  • “這不象徵中匈友誼成長?”
  • 中匈成全天候全面戰略夥伴
  • 習:有信心戰勝各種挑戰
  • 中方:將採必要措施
  • 中方:證心虛氣急敗壞
  • 中方:美只有嚴格遵守的義務
  • 中方促日勿支持“台獨”
  • 日核研究所兩處遭放射污染
  • 西班牙預期壽命歐洲最高
  • 國際旅展
  • 覃輝在美刑滿被逐出境
  • 特朗普孻仔將步入政壇
  • 上月全球有記錄以來最熱
  • 韓醫學院教授集體休診一天
  • 日富士山“黑幕”工程推遲
  • 烏無人機擊中俄煉油廠
  • 米舒斯京連任俄總理

欒恩傑:落月成功不會哭

2013-12-15 00:00

欒恩傑(資料圖片)

    欒恩傑:落月成功不會哭

    【中新社北京十四日電】欒恩傑從不否認,中國人在探月工程上的雄心壯志。在這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高級顧問眼中,“沒有哪一項事業能像航天這樣表現出一個國家的高科技實力和綜合發展。”

    伴隨人類認知發展

    作為探月工程的領軍者,欒恩傑直言:“中國航天的發展不能只是想,關鍵是幹。民衆也要從實際的探月工程來了解它、知道它。”

    他告訴記者:“科技的發展往往不會很快轉化成日常應用,但將來一定會,祇是個時間問題。例如人們手機需要導航,這個需求就要我們研究一種基礎設施去滿足民生需要,所以現在搞北斗工程。”

    欒恩傑說,從最初的“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再到現在的探月工程,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始終是伴隨着人類的認知和國家的發展而發展的。

    平靜等待歷史瞬間

    在欒恩傑的指揮下,作為中國發射的第一顆環繞月球的探測器,嫦娥一號於二○○七年十月二十四日在西昌發射升空,邁出中國探月工程歷史性一步。

    那一刻,年邁的欒恩傑老淚縱橫。讓他感動的時刻還有二○一○年十月一日,中國探月工程二期先導星嫦娥二號發射成功,完成一系列繞月探測任務並順利開展多項拓展性試驗。三年後的今夜,嫦娥三號實施月面軟着陸,中國航天器亦將首次地外天體軟着陸和月面巡視探測。但欒恩傑說:“這一次,我會平靜地等候這個歷史瞬間。”

    載人登月任重道遠

    “我們現在的運載火箭只能提供去月球的‘單程票’,用它可以把‘嫦娥’送上月球,但送我們的航天員卻不行。”他曾這樣開玩笑地回答。

    欒恩傑說,實現載人登月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必須同時具備載人航天能力和月球探測能力。首先我們要把可以載人的運載火箭研製出來,這是基礎條件。

    “所以現在要回答中國人是否有能力進一步深空探測,或者能否把人送到月球,答案是,差距非常大。”

    欒恩傑說:“月球也好,火星也好,只有中國科學家們的研究有了需求,我們的航天腳步才會邁向那裡。這就是科學的效益,科學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