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以總理:將戰至最後一兵一卒
  • 以軍空襲加沙多個目標
  • 彭麗媛參觀匈中雙語學校
  • “這不象徵中匈友誼成長?”
  • 中匈成全天候全面戰略夥伴
  • 習:有信心戰勝各種挑戰
  • 中方:將採必要措施
  • 中方:證心虛氣急敗壞
  • 中方:美只有嚴格遵守的義務
  • 中方促日勿支持“台獨”
  • 日核研究所兩處遭放射污染
  • 西班牙預期壽命歐洲最高
  • 國際旅展
  • 覃輝在美刑滿被逐出境
  • 特朗普孻仔將步入政壇
  • 上月全球有記錄以來最熱
  • 韓醫學院教授集體休診一天
  • 日富士山“黑幕”工程推遲
  • 烏無人機擊中俄煉油廠
  • 米舒斯京連任俄總理

太湖最後的“七桅船”

2013-12-24 00:00

太湖上的七桅船,是吳文化璀璨的明珠。

清代古籍對太湖七桅船有:“千斛漁舟,風帆六道,遠若浮鷗,近如山湧……”

七桅船方頭平底,艙淺船身寬,平穩且耐風浪。

船至湖中,艄公必須先下錨再作業。

傍晩時分,漁港村停滿三桅、五桅船。

“水上古建”的歷史文物價値與陸上古建是一樣的

船艙多達十三個,生活設施一應俱全。

“太湖帆影”已深入人心

    太湖最後的“七桅船”

    一片斜陽,照得水面亂流明滅,大小船子桅桿像梳子的齒,密密地排列在岸線。記者深入黃昏下的光福鎭,尋訪漁港村的一張船帆,它是太湖流域行將消失的水上古建——“七桅船”。因船上豎桅杆七根,掛篷帆七扇,當地又俗稱它為“七扇子”。

    歷經淒苦窘厄難料

    現下,太湖三桅五桅還可常見,但瀕危的七桅船已寥寥可數。除三艘常年泊步葉山島、石公山和黿頭渚充當雕塑供人“瞻觀”;惟漁港村這艘古董級七桅船依舊“身板硬朗”,可也歷經“淒風苦雨”,窘厄難料。有識之士疾呼:如不重視文化景觀資源的保護,太湖特有的象徵七桅船,遲早會“逝將去汝”。

    以船為家,以楫為馬。過去太湖漁民的生活“不可一日無此君”。近年來,因太湖水產資源的變化,七桅船退出捕撈入列“榮休”。許多船桅都無力以昂貴的木材修繕和重建;有的被迫拆除,有的改成水泥船,紛紛安上了輪機驅動。

    岳家抗金戰船演變

    據艄公介紹:倖存的七桅船為全木“軀殼”,主要構件已逾百多年,且保持原有的船體工藝。甲板由柏木拼成,以油灰麻線捻縫,銜接處鑿有水溝,當浪湧至船上,積水即可疏排,艙內滴水不漏。從前七桅船無櫓無槳,全憑風力呈“之”字形前行。因篷多,受力均匀,遇六級順風,時速可達二十公里。航行時風小即扯滿篷,風大則落半篷。

    據傳,七桅船是由岳家軍抗金的戰船演變而來,所以帶有明顯的古戰船痕跡,如艙堂寬,船幫高,交戰時可彎腰行走;船尾築有高台,代盾擋箭。舊時太湖上捕魚還以“對船”或四船作業,漁民稱“對船”為“捨”,稱四船為“帶”,可見古代水師建制襲傳至今。當地漁民普遍崇信岳飛,甚至自鳴岳家軍的後裔,亦不為奇。

    準備申遺爭取支持

    像其他古建築開設會館、酒店一樣,“水上古建”也做不到“擺袖卻金”,迫於生計有“錢”必應:七桅船曾參與過三十部影視劇的拍攝,有償為攝影創作活動下湖擺造型,還經常應市提供水上婚慶服務等。倘若有人以為這些“副業”有辱祖遺之嫌,那絕非岳王後嗣所情願。無外乎屈身於市場環境的權道而已。

    “記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太湖各種木桅船多達七百餘艘。”光福鎭漁港村委主任薛法生對記者說,以前這艘七桅船是沉在湖底的,二○○五年打撈後村裡花了四十五萬進行了修復及管理。但僅靠村裡的財力不足於應對七桅船的長期保護,現在,“七桅船”準備申報蘇州市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爭取上級部門從資金方面給予支持。

    姑蘇園林甲天下,太湖桅船冠四方。一地聚兩寳的蘇州,素以古建保護見長,不妨將豐富經驗移至“水上古建”的保護。縱使不能再現“百舸爭流、千帆競逐”的盛景,至少要對鐵船、水泥船的數量有所限制,維持一定木桅舟楫的規模——這是太湖永恆的文化象徵。

    因為“太湖帆影”已深入人心。

    本報特約記者    謝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