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新聞小語)檢視工作 再邁新步
  • 粵政協訪澳調研灣區“軟聯通”
  • 加思欄瀕危古樹今修剪護理
  • 昨午“紅雨”多區倒灌微浸
  • 青年墮代購騙局失九萬六
  • “一戶通”普及工作坊報名
  • 男子墮兼職刷單騙局失三萬五
  • 兩人墮“公檢法”失三百二萬
  • 祐社親子製作心意卡謝親恩
  • 內地漢綁藏舊手機青茂衝關被截
  • 工聯北綜兩活動致敬母親
  • 睡佛堂周三派福袋
  • 閩澳學聯體驗划龍舟
  • 繁促會聚會感恩母愛
  • 兩團體手作坊教製護膚霜
  • 哀傷輔導助疏解情緖
  • 立法會選舉管理委員會成員的替補及宣誓
  • 基本法卅一周年推網上遊戲
  • “關愛少勇軍”推廣國防教育
  • 新聞特搜

借助外力提升醫科生實習成效

2014-04-17 00:00

    借助外力提升醫科生實習成效

    “畢業即執業”的私家診所醫生制度將被打破,衛生局官員透露,未來所有醫科畢業生都必須經過一年實習才能申請執業。醫護事業人命關天,重量更應重質,任何濫竽充數都有機會危及生命,“先實習,後執業”可加強執業醫生的臨床經驗,為提升整體醫療水準邁出重要一步,值得支持。

    返工要實習、有見習期,這是各行各業的慣例。人命關天的醫療行業看病行醫理應更謹慎。衛生局雖一早承認制度與現實不符,建議統一實習醫生培訓年期和引入外地專家考核制度,惟多番周折,在修訂法例的路途上“長征”了逾十年仍未如願。這些年間,醫療券卻是從無到有,再由五百“加碼”至六百,面向五十七萬永久居民、多逾三億元的巨額補貼,令近年私家診所如雨後春筍,不但醫生另起爐灶,一衆羽翼未豐的“初哥”也自設醫務所,良莠不齊實難避免。

    統一設立實習期不可或缺,但實際執行仍需多費思量。按當局設想,屆時醫科生須通過基礎考核才能進入全科醫生實習,一年期後再赴考才獲取執業資格。嚴入嚴出,理應鼓勵,但醫護人手不足已惹詬病之時,現職醫生再兼培訓、考核和帶教之職,能否負荷?

    一年實習期是否足夠,值得商榷。醫生是“越老越值錢”,比學富五車更重要的是臨床實戰經驗。“資深醫生以經驗診症,年輕醫生用書本看病”,臨床經驗不足的醫生遇到書本沒有的奇難雜症即手足無措,“斷錯症”風險大增。已有不少先例,被本地醫生診斷無藥可救的,鄰近地區醫生則視為“小菜一碟”,三兩下板斧治癒的例子不勝枚舉,教患者如何對本澳醫療服務水準建立信心?也難怪年輕醫生們,澳門人口少病種不少,但病情案例不足,實戰機會少累積經驗自然有限。一年實習期或時間上與其他地區不相伯仲,但接觸病狀可能差很遠,見識奇難雜症的機會更可能為零,大大影響了年輕醫生們的進步空間。

    上述種種是限制本澳醫學研究發展、提升醫療技術和服務質素的天然屏障,不但難以留住高水平的醫學專家,更難以吸引大批著名醫學人員長期駐澳診療帶教,故栽培醫術精湛的本地年輕醫生,更需要開放思維。

    一是“引進來”,引進醫學專家培訓實習醫生;二是“走出去”,建立出外進修和實踐的恆常機制,如借助“粵澳合作框架協議”促進與內地醫學教研及臨床合作,甚至合作發展本地醫科生的臨床實習基地,豐富其實踐經驗。同時,可藉合作發展跨地域的專業認證制度,這不是為了方便本地醫生到外地執業,更重要的是確保本地醫療水平持續與鄰近地區看齊,提升標準化程度,鞏固本地居民和外來人對本澳醫療的信心,讓國際城市在醫療領域亦名副其實。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