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國際銀行教育會簽合作協議
  • 政協進聖中三校分享國情
  • 高校研建虛實通聯跨境圖書館
  • 《文化雜誌》徵集慶回歸稿件
  • 《非高教專業發展制度》擬出台
  • “五 · 四”籌委訪何厚鏵介紹活動
  • 新聞特搜
  • 高校外交演講賽科大奪冠
  • 建築工程界黔考察建橋技術
  • 民青會:國家航天事業引領創新
  • 海洋智能科技展珠開幕
  • 修繕燈塔
  • 旅博會雲南茶主體館開館
  • 京首辦京澳科技創新論壇
  • 人民日報電子閱報欄多點啟用
  • 澳內地商雙向研學遊線路
  • 青島南區領導訪山東工商聯
  • 潮南區長訪潮州同鄉會
  • 白雲僑聯主席訪僑總促合作
  • 和光會新閣就職迎挑戰

黃素君:法案難懂削大衆參與權

2014-06-05 00:00

黃素君

    黃素君:法案難懂削大衆參與權

    正視知情權  政府應檢討

    【本報消息】從“五 · 二五”萬人遊行反對高官離補法案,到“五 · 二七”立法會前“撤案”的呼聲,一場場公民運動讓濠江成為新聞“風眼”。澳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黃素君認為,公民運動借“離補”迅速膨脹,原因之一是法案有活生生的數字,完全“有數可計”,批評過去太多諮詢文本晦澀難懂,剝削了普羅大衆的參與權和話語權。社會氣氛也嚴重削弱公民參與意慾,有人過分自律;也有人確為職業、行業所限,公民權利被“綁架”。

    離補數字敏感

    “五 · 二五”和“五 · 二七”成為近二十多年來澳門最多人為同一目的聚集參與的公民活動。黃素君認為是多項原因夾雜,一來是對當局管治長期積累的“微言”爆發,二來是法案要將公帑變成高官私人財產,不滿之聲驟起。第三,是法案中涉及活生生的數字,“特首退休金累計可拿到五千萬、主要官員一次性補償逾千萬,市民全部有數可計!”所以遠較過去大部分法案文本中晦澀難懂的詞語,更加容易引起公衆敏感。

    黃素君認為,比“離補”影響面更廣、層次更深的法案有不少,但推出法案的政府,過去卻沒有盡責將法案“包裝”、“淺化”到不同領域、學歷、年齡的人都能參與討論的水平。晦澀難明的法律條文和用語,似乎只有專家、學者的水平和層次才“夠格”參與討論,完全阻礙了普羅大衆討論,剝削了市民的參與權和話語權,漠視市民大衆對許多重要法律的知情權,當局確有必要檢討。就以“青年政策”諮詢為例,“政策以十三至廿九歲為對象,但諮詢過程中有冇諮詢過初中生?”政府是缺位的。

    倡辦公民課堂

    澳門社會的公民意識不強,涉及公民教育,但成年人不重視、不關注公民意識,黃素君分析是職業屬性與公民權利產生分歧和衝突所致。因為要保護自己的職業,公民應有的權利被“綁架了”。例如做老師,很多學校表態迴避爭議性較大的議題,老師也因此害怕甚至拒絕以職業身份表達意見。另外,也有部分公民是“自我綁架”,如公務員一直很少參與諮詢討論,未必是政府阻撓,只是其過分自律。

    自從早年有聲音批評青年“政治冷感”,近年已有不少社團或青年團體舉辦議政活動,黃素君稱,這類學習活動應由角色中立的非政府組織舉辦,方可對不同觀點形成批判思考。但本澳不少舉辦相關活動的團體都受助於政府,形容這些團體為“影子政府”,教授的每每已有基本預設立場,學員好難學會獨立批判,這會強化社團維護政府的論述,更加擔心部分青年人被扭曲了一些正直的態度和價值觀。建議由財政完全獨立、政治中立的團體舉辦“公民課堂”,開放任何人參與其中,尤其讓年輕人激昂的運動情緒沉澱,尋求公民覺醒和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