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政治新形勢衝擊議會文化

2014-07-08 00:00

社會變了,無論議會、議員及政治人物都得與時並進。 (資料圖片)

    面對新興力量議員政治人物應與時並進

    政治新形勢衝擊議會文化

    由五月“離補”事件引發萬人上街、千人包圍立法會,到六月底第四屆特首選委選舉,澳門的議會文化以至政治形勢均起了明顯變化,開始進入現代網絡政治年代。有怎樣的社會,就會有怎樣的議會及政治人物。社會變了,無論議會、議員及政治人物都得與時並進,否則難以推動社會向前,且必逐漸喪失話語權。

    網絡監察無孔不入

    澳門奉行“一國兩制”,資本主義、代議政制是基本制度,立法會為各方政治光譜、利益界別的主要角力場。“離補法案”事件能短時間內發酵,社會對政府施政長期不滿固是底因,對議會監督乏力的抱怨及質疑亦是主要催化劑。誠然,立法會在一般居民心中的公信力及評分一直偏低,尤其在監督政府施政方面,這與立法會的組成、章程、議員質素及長期表現相關。儘管新一屆立法會履職後,無論書面質詢、口頭質詢、辯論及跟進委員會開會的次數都是歷屆之冠,監督力度已有所加強,惟與社會期望仍有頗大落差,導致民怨總爆發的“離補”事件便是啟示。

    立法會一直是澳門最大的政治舞台,但基於作用未最大化發揮,社會關注度並不太高。不過,隨着社會進步,網絡興起,加上電視直播,議會動態、議員表現開始透過網絡進入普羅百姓的視線,特別對“離補”遊行、靜坐中的主力中產、青年之言,其個人權利、社會公義意識與日俱增,對社會政治、事務的關心亦默默提升,更勇於表達。故議員在“離補”事件中的言行受到前所未有的監察,不少議員的臉書或網站均因其發言、表態惹起部分人士不滿,紛紛被炸,部分留言頗為刻薄。網上討論區更火花四濺,直燒到現在,且不限於議員,部分學者、政治人物都不能倖免。這無疑對議會制度敲起警鐘,議會的組成、議事規章等要不斷推進以配合民意機構的定位及功能,議員操守及表現亦要符合新的社會要求。

    極端行為難以接受

    被批評、責罵從來不是過癮事,任何人都不喜歡。澳門的議員、政治人物過去從未如此“被監察”過,且真正打拼、面對群衆的歷練亦普遍不足,對此不適應或滿不是味兒正常不過。然而,社會變了,議員、政治人物必須明白及接受,他們與政府官員同擁公權力,同要受社會監督,向社會負責、問責。作為一般居民,除選票外,批評、指責甚至遊行示威,就是最強的監督武器。公民透過言論及和平行動向議員、政治人物施壓,令他們知道民意之所在,或其言行、取態實已令一部分人及社會利益受損,因而感到壓力、慚愧,繼而修正、補充或提反建議等,互相博弈,實為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所有批評得有理有節,任何人身攻擊、謾罵及抹黑只會將社會推向極端,不為社會所接受,最終只會自食其果。

    “食得鹹魚抵得渴”,作為議員或政治人物,有權利就有義務,必須習慣及勇於面對來自四方八面的批評,未經深思、研究的言行將帶來政治代價,須三思而後行。大放厥詞,講完就算,在沒有保護傘的網絡年代,未免太天真。一切得以公利、誠意及實力為先,以理服人。

    新興力量欲擴版圖

    民主社會最大優點是互相監督、制衡。由“離補”到選委選舉,澳門政治生態的最大變化,是多了一股中產、青年的監督群體,盯着政府及立法會,各方勢力亦正積極爭取他們的支持。最明顯是選委選舉前後,網上突然多了大量打對台的言論。靠“離補”一役獲得不少分數的新興力量,繼續運作固有的網絡特點及優勢,冀吸納更多支持者以形成更強大的議會外壓力,擴大政治版圖。傳統派則試圖將人海戰術帶到網上,標榜真心、理性大打網絡戰,圖重塑話語權。

    可以預期,此等博弈將一直延續、升級並摸索。對社會而言,多元聲音並非壞事。然而,縱觀近月發展,爭取政治新人類的支持非易事。因他們有一定的學識、視野及工作經驗,有自身的價值觀,不熱衷於社團,不輕易出動,也非三言兩語可將其打動及收為己用,必須有很強的理念感召,以及理性、事實作支持。嘩衆取寵,靠大聲、恃人多,隨時弄巧反拙。

    本報記者   甄慶悅

澳門日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