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國際銀行教育會簽合作協議
  • 政協進聖中三校分享國情
  • 高校研建虛實通聯跨境圖書館
  • 《文化雜誌》徵集慶回歸稿件
  • 《非高教專業發展制度》擬出台
  • “五 · 四”籌委訪何厚鏵介紹活動
  • 新聞特搜
  • 高校外交演講賽科大奪冠
  • 建築工程界黔考察建橋技術
  • 民青會:國家航天事業引領創新
  • 海洋智能科技展珠開幕
  • 修繕燈塔
  • 旅博會雲南茶主體館開館
  • 京首辦京澳科技創新論壇
  • 人民日報電子閱報欄多點啟用
  • 澳內地商雙向研學遊線路
  • 青島南區領導訪山東工商聯
  • 潮南區長訪潮州同鄉會
  • 白雲僑聯主席訪僑總促合作
  • 和光會新閣就職迎挑戰

循序漸進推民主政制發展

2014-07-21 00:00

    循序漸進推民主政制發展

    近期,越來越多的市民熱情地參與到本澳民主政治體制發展的討論和實踐當中,這不僅反映出本澳市民參政議政意識的提升,亦是澳門社會繁榮開放的表現。在此,理性思索有關民主政治的幾個基本議題是必要的。

    民主不能簡單等同投票

    首先,投票是民主政治的形式特徵之一,但民主政治不能簡單地等同於投票。民主政治的直接目的是形成“合意”。就現實而言,民主的制度基礎之一是選舉,選舉當然包含投票。然而,凡事皆過猶不及。正如程序正義在西方法律訴訟中往往淪為律師在法庭上進行技巧纏鬥的工具,而失去體現和追求正義的本來目的;現代民主政治發展的經驗教訓表明,投票本身存在固有缺陷,過於倚重投票,不但可能無法求得真正的民意,還往往給社會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其一,投票結果有時未必能真正反映民意。從技術角度上說,投票的方案設計與投票人的組成結構往往會在較大程度上影響結果,從而造成對投票結果的可操控性。例如,在世界各地的選舉中,老齡人口的投票率高成為越來越受到關注的影響因素。此外,投票的結果有時甚至似乎與民主的推進背道而馳。遠有公民大會判處蘇格拉底死刑,近有克里米亞全民公投。人們發現,克里米亞人民恰恰以公投──這最為直接的投票方式,放棄了西方世界的懷抱。其二,過度倚重投票會導致民主畸變為多數人主義。民主當然不等於多數人主義,因多數人投票而上台組織政府的人並不能只顧及多數人的利益,當然更不應只注重少數人的利益,而是應當為全民謀取福祉,包括那些在選舉中並未投票給他們的人。尊重多元的選擇、保障全體民衆的福祉才是現代民主政治的歸宿。然而,在拜票、催票及對日後票源的憂慮之下,多數人主義往往會成為民主政治的致命誘惑。其三,也是最實質性的負面影響是,過度而無休止的投票不僅大量消耗社會資源,更導致政府職能部門推卸職責或運轉失靈,社會內部群體對立而失去多元化協商的語境。它可能使得政治人物只顧吸引粉絲,而不關心可持續的政綱和制度建設,民衆則被派系分割,在投票時“對人不對事”;尤其是“一人一票”的全民公投存在令社會陷入缺乏協商的撕裂狀態的危險,這也是為何現代社會以代議民主和協商民主為民主政治常態形式的重要原因。

    熊貓命名不同政治公投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所指“投票”並非泛稱,而是狹義上依法進行的政治活動。身處網絡社會和娛樂時代,廣義上的投票無處不在,娛樂選秀與各類排行榜的投票活動無時不在消解着大衆對政治性投票的審慎心和莊嚴感。在此種社會環境下,本澳有將給大熊貓命名的投票活動與全民公投的政治活動混同的說法雖不足為奇,但仍需予以釐清。

    其次,民生是民主政治的實質目標,民主政治的發展應以保障基本人權及提升民生綜合水準為基礎。人類終極理想的世俗社會模式,中有世外桃源,西有烏托邦。與之相比,民主政治並不是某種終極目的,而是實現大衆福祉的某種可能手段。與其視之為要財富還是要權利的抉擇,不如說是二者互為表裏的進程。僅僅依賴於某些外在的形式,缺乏基本的人權和民生保障,恐怕並非民主政治的本意。從各國/地區的民主政制發展看,民主問題的確往往在發生民生危機時更易被提及。簡單而言,民主政制無非是政府獲得民意並及時回饋的管道。在民生發生問題時,這個管道就會格外受到關注。

    本澳回歸後,經濟迅猛發展,民生亦有所提升。但客觀地說,現有的民生品質與市民的期待及其付出的成本(擠逼的交通、嘈雜的生活環境、高漲的房價和日常消費品價格等)相比,並非理想的水準。以本澳人均GDP已躍居全球第四而言,市民大衆更關心的恐怕還是個人收入及生活品質是否與之匹配或基本匹配。若民衆對改善及提升民生的要求未能得到政府的及時回應,自然會質疑相關的政制設計。

    民主需漸進及不斷調整

    最後,民主政治的實現是一個循序漸進並不斷調整的制度建設過程。民主政治濫觴於古希臘的雅典,在兩千年之後,近代的啟蒙運動把它重新推上政治舞台,現代西方國家的民主政治都是在經歷長期複雜的制度建設後形成的。作為人類生活的某種狀態,民主的實現並沒有標準的樣板和準確的時間表,它應該是一個開放而漫長的實踐過程。人們曾經以為歐美國家已經找到答案,然而本世紀以來,西方國家陷入經濟困境,美國國內的黨派之爭引發債務違約問題,歐盟更是在重大經濟議題上只聽從技術精英的“專制”決策。凡此種種都在提醒人們,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設需要審慎而冷靜的態度,需要耐心和智慧去設計、培育、調整,還需要結合本國/本地的歷史、文化與現實情形。或許可以聽聽托克維爾所說的,本地的民主就是民主的最好形式。

    澳最大民意是改善民生

    澳門獨特的歷史與政治現實決定了本澳民主政制發展的獨特性。一方面,澳門作為特別行政區,其民主政制的改革與發展必須在《澳門基本法》的框架內進行;另一方面,澳門政制發展的具體步驟並未直接規定於基本法當中,在“一國兩制”原則下,“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將給予澳門足夠的空間在政制改革的進程中因應本地的發展需求。就目前來講,本澳最大的民意應該就是改善民生。對此,本澳政府業已積累相當的執政經驗及教訓,加之現時財政收入充盈,若能提高施政效率,加強施政監督,優先處理民生大事,盡快提高民生水準,實現基本的公平正義,必能為在基本法框架內推動民主政制的改革與發展打下堅實的社會基礎。

    林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