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急救知識講座報名
  • 藝術節推母親節七折優惠
  • 業界促澳內地中亞旅遊合作
  • 瓊參與旅博會推動一程多站
  • 青少年學生書法賽報名
  • 裝備孩子迎戰人工智能時代
  • 城大雅高集團共育管理人才
  • 聖德蘭科普日親子同樂
  • 澳代表出席論壇探科普教育
  • 少林禪武文化研究會成立
  • 珠澳法律青年傳承五四精神
  • 蓮花獅子會成立理監事就職
  • 福州老人會遊穗增情誼
  • 業界嘉興研討新時代新聞攝影
  • 湯澔朗鋼琴獨奏受歡迎
  • 圖書館周活動吸引親子
  • 漁民婚嫁
  • 幻彩大巡遊攝影賽昨頒獎
  • 今多雲有驟雨
  • “下環巡禮”推動多元旅遊

整合功能織無縫保障網

2014-07-22 00:00

    整合功能織無縫保障網

    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為人生架起一個安全網,這個救生網有多保險,必須看這個網如何編織。社工局負責最基本的社會保障,提供近乎濟貧式的社會援助;社保基金則透過社保供款,參照保險原理提供計劃,二者就如這張安全網的不同部位,只有認真編結,消除罅隙,其保護作用才得以彰顯。

    特區政府昨起開始發放臨時殘津,放寬原制度僅照顧因工作或後天疾病導致殘疾的情況,讓先天殘障、社保供款達三十六個月的殘疾人士,也能獲發每月三千餘元的津貼。從無到有,受惠新策者固然高興。對於先天性殘疾人士,終納入臨時殘津的範圍,但他們身體條件或許更差、從未工作,更意味着未能符合社保供款三十六月的申領條件,由希望變失望。這群沒有工作的殘疾人士,等於零收入與零積蓄,家庭經濟甚至更遜於受惠者們,卻不獲資助。再者,政策的臨時期僅一年半,當局何時修法將“臨時變永久”亦不得而知。

    但另一問題又將至,本澳社保供款比例之低世界罕見,為免基金跌入破產漩渦,增加供款勢在必行,惟殘疾家庭“一病三闊”,經濟捉襟見肘,供款或多或少增加經濟壓力。與其要先天殘疾者屆時自願供款滿三年才能獲同等津助,不如考慮讓其“一次性”供款盡早獲得津貼,履行照顧弱勢的社會公義。

    臨時殘津有“殘津”的味道,又有“殘疾金”的影子,故由社工局及社會保障基金共同推行,但坊間直言不討好,建議未來變永久新策時由社工局統籌,定位為針對殘疾人士的新保障模式。事實上,兩部門作為社會安全網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其分工、合作的關係有相當的檢討完善空間。殘疾人士屢反映“殘疾卡”跨部門失效之弊,到社保基金申請殘疾金時出示“殘疾卡”卻不獲接納,原因是其與發卡的社工局屬不同部門,故須另交醫生證明重新評估。一張經過正式評估檢驗、猶如殘疾人另一“身份證”的“殘疾卡”,在同一司長屬下的另一部門卻不獲承認,申請手續變得複雜繁瑣,政府更予人“製造麻煩”勝過“提供便利”之感,有檢討必要。

    據統計,本澳殘疾人共一萬一千名,其中八千獲殘津。須指出的是,無論殘津抑或殘疾金,對居澳年限的限制都存在一種制度性的排斥。這群有可能被擠壓到城市邊緣的人群,如果長期被排除在社保安全網外,則有可能成為社會問題的潛在導火線,隨時會對社會穩定帶來負面影響,不得不思量。

    殘疾人士為社會弱勢,當局不能對其困境坐視不理,惟支援制度也須防止虛發,以求精準到位。盼當局再思考社會保障的深層意義時,做好社保體系結構的評估工作,編織一張體系完整、結構緊密、性能高效的社會保障安全網。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