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電商預售機制退場 重用戶體驗
  • 預售機制減商家大促風險
  • 八千失業軍 按季少六百
  • 講者籲中小企善用AI助增效
  • 展商攜新款車亮相車展
  • 首季居民收入中位數首破兩萬
  • 首四月賭稅近300億 按年升近倍
  • 新濠夥攜程拓高端旅遊業務
  • 學者倡結合團進團出補航線空白
  • 酒店業:配合政策 創新提升服務
  • (一家之言)流量時代 還需實力支撐
  • 商界促做好準備 迎回歸遊澳熱
  • 今年旅遊市場榮景或勝疫前
  • 中國品牌出海 創造需求+從心智造
  • 李家超:提振旅遊經濟意義重大
  • 外交公署:亂港遏華終將落空
  • 父子爭執打鬥父死子被捕
  • 港去年騙案損失逾91億
  • 特首:集中拼經濟發展
  • 飛龍閃耀

剖析及探討國際金融機構

2014-10-05 00:00

金磚五國“新開發銀行”所有成員國都是發展中國家(網上圖片)

    剖析及探討國際金融機構

    在《澳門日報》八月卅一日刋登的一篇文章中,經濟小組提出兩條基本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若成立金磚五國“新開發銀行”的部分理由,是出於制衡同類型、但由西方主導、涵蓋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所有發展中及不發達國家的國際金融機構,真相是這些國際金融機構幾乎都是由西方發達國家主導。

    在上述那篇文章以及接着在九月十四日刋登的一篇文章中,憑藉着理據指出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如果不是全面控制環球大部分全球性及地域性的金融機構,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可形容為擁有壟斷性的影響力。

    美出資重建歐美

    不過,在抨擊這支配性優勢的同時,勿忘這優勢是怎樣得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摧毀舊世界秩序的帝國主義及殖民主義,在舊世界秩序完全被摧毀、新世界秩序亟須建立之時,歐亞兩洲到處均是戰爭遺留下的頹垣敗瓦;拉丁美洲及非洲則是死水一潭。美國憑藉是唯一倖存的基建完整工業國家的優勢,建立“布雷頓森林”金融體系。

    衆多國家中,美元脫穎而出、傲視同儕,奠定美元霸主地位。更不要忘記的是,是美國透過“馬歇爾計劃”,獨力出資牽頭重建飽受戰火破壞的歐亞兩洲。

    換個角度看,既是美國資助全球戰後重建,它在新的世界秩序中擁有最大發言權有何不可?因此,現時的指摘不是美國不應手執全球的牛耳,只是世界已轉變,美國未能順應轉變,仍罔圖隻手遮天,依靠過時及不合潮流的規例,拒絕讓經濟已變得較為富強的國家,分享多一點話語權。

    IMF維持匯率穩定

    第二條問題是,衡量目前的情況,全球是否仍需更多這樣的國際金融機構?雖然這些機構未必是由西方發達國家主導?對於這一點,撇除現時國際金融機構在全球的數量,從另一個角度探討,這些國際金融機構的創立宗旨,以及這些機構能否達到訂下的宗旨。

    首先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開始。IMF是依據一九四四年在美國新罕布夏州布雷頓森林達成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史稱布雷頓金融體系),於一九四六年三月成立。根據上述協定,其宗旨是促進國際經濟合作、擴展國際貿易、提高就業機會、維持匯率穩定及包括在有需要時向成員國提供資金援助。

    政策多引發通縮

    一項由英國《海外發展研究中心》在一九八○年進行的調查研究顯示,IMF的運作存在着五大不足之處:一、發達國家在表面上較傾向支配及控制發展中國家,基本原因在於西方社會存在着以資本主義形式看待環球經濟的偏見;接受西方教育的專業人員則相信市場主導的政策更為有效的金科玉律。二、當一個國家的財政收支不平衡時,IMF的運作往往是基於不正確的假設性理論,假定所有問題必定是出於內在因素,忽略明顯因外在因素所引發的不平衡。顯而易見,不能正確對症下藥,不單未能治病,更可能致命。

    三、IMF的政策往往引發通縮,結果導致生產力下降及削減就業機會,吃苦頭的多數是貧苦階層。四、指控貸款的條件過於苛刻,不時引發惡性循環。成員國往往因苛刻的貸款條件而拒絕借貸,整體經濟因而持續惡化,到最後逼不得已接受貸款以解燃眉之急時,卻又因應貸款條件,被迫推行緊縮措施及削減福利,情況不言而喻變得更壞,引發國內更多怨氣與不滿。五、指摘IMF政策基礎過於理論性,缺乏靈活彈性應對不同國家參差不一的經濟環境。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提出這些指摘的時間是在一九八○年,距今已卅多年,但觀察IMF應對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以及較近期歐債危機的手法,這些指摘看來仍然適用。

    世銀助削減貧困

    世界銀行的宗旨是協助發展中國家開發資源、促進經濟及社會發展,從而削減貧困。為達到這個目的,世界銀行的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BRD),只向成員國政府或經成員國政府或中央銀行擔保的公私機構提供貸款;國際開發協會(IDA),則負責向成員國提供優惠融資(即免息貸款或無償補助)。

    但世界銀行一直被多個非政府組織及學院派人士所詬病;批評世界銀行所奉行的所謂自由市場主導的改革政策,在不少實際例子中,不利於經濟發展,特別是如果這些政策推行不得其法、過於急進、或時機不合,或在過於疲弱、及缺乏競爭力的經濟環境中推行。

    另外,有些指摘認為世界銀行側重的全面西化發展模式,不能一成不變地實施於發展中國家。更甚的是,就算要達到少許成績,這些發展中國家必須採納西方文化、生活,及思想模式,且要摒棄傳統經濟結構及價值觀。

    ADB被斥麻木不仁

    至於亞洲開發銀行(ADB),自它成立初期,已有評論指摘日美兩國在ADB的貸款政策及人事任命中擁有不成比例的過大影響力。另外,澳洲樂施會在今年六月批評ADB對借款國家的社區麻木不仁,更指摘說:“這些銀行往往藉着在全球及國際間營運的地位,推行不利於貧窮及被邊緣化社區的項目,在不知不覺間逐漸蠶食及削弱借款國家人民的人權。”

    ADB亦曾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2007年的大湄公河流域環境治理影響研究報告》中指責:“大部分的發展均未能惠及七成有多的郊區人口,這些人口的收入與生計卻不幸要倚賴被發展地區的天然資源。”環保及人權組織活躍分子則抨擊ADB的所謂保障環境、保障原居民及保障非自願遷徙的政策,在字面上均堂而皇之依足國際準則,但實際上若非陽奉陰違,便是由於措辭過於含糊或柔弱,導致執行時不能達到有效成果,甚或銀行官員乾脆無意執行。

    民間社會團體則指控ADB忽視訂定過於苛刻借貸條款的警告,導致亞洲借款國家的政府撤銷管制農業,及提倡農業私有化,激化例如東南亞地區產米不足份等問題。

    資助項目損民生

    轉向美洲開發銀行(IDB),其宗旨是為支持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經濟發展及區域一體化,貸款給予借款成員國的政府、政府機構,及國家企業;但貸款是以標準商業利率計算,並以優先債權人的身份處理,意味着借款成員國必須在償還其他債權人之前,優先還款給予IDB。至於對IDB的指摘,有說法宣稱由IDB資助的項目,可能不利當地環境及原居民。據銀行信息中心(BIC)宣稱指:“長期以來,民間社會團體一直非常關注IDB資助的項目,對當地環境、原居民、土著民族以及對這些地區的真正經濟發展和民主改革前景所構成不良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指摘的重點,對本文曾經論及的國際金融機構大部分均普遍適用。這些指摘似乎均源於對當地情況總體不夠敏銳,這又歸咎於對當地環境及需要缺乏認知,以及盲目相信西方資本主義模式是解決發展中國家所有經濟問題的萬應靈丹。無論這些指摘是否真確,平心而論,在過去七十餘年,IMF及世界銀行兩大國際金融機構,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在文明進步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因此,真正的問題並非是否有過多,或缺乏足夠的國際金融機構,而是現有或未來成立的金融機構,能否真正依循它們創立的宗旨行事。

    了解援助國需要

    在本文曾論及的國際金融機構例如IMF、世界銀行或包括剛成立的金磚五國新開發銀行,它們的創立宗旨都是以更加均衡推動世界經濟發展,更加有力推動文明進步,鼓勵經濟發達國家,不計較政治、經濟、宗教等差異,透過國際經濟合作模式,幫助較貧困落後的國家,在發展經濟之餘,共同創建一個更和平、昌盛、公義的世界(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這些主旨陳述中,均沒有要求接受援助的國家,需要摒棄自身的傳統文化,採納貸款國家的思想模式及價值觀)。

    以此為鑑,既然金磚五國“新開發銀行”的所有成員國都是發展中國家,相對於西方發達國家,更了解自身作為接受援助國家的情況及需要,可更有效地真正協助它們的經濟發展。

    (下)

    鍾立雄暨經濟研究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