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電商預售機制退場 重用戶體驗
  • 預售機制減商家大促風險
  • 八千失業軍 按季少六百
  • 講者籲中小企善用AI助增效
  • 展商攜新款車亮相車展
  • 首季居民收入中位數首破兩萬
  • 首四月賭稅近300億 按年升近倍
  • 新濠夥攜程拓高端旅遊業務
  • 學者倡結合團進團出補航線空白
  • 酒店業:配合政策 創新提升服務
  • (一家之言)流量時代 還需實力支撐
  • 商界促做好準備 迎回歸遊澳熱
  • 今年旅遊市場榮景或勝疫前
  • 中國品牌出海 創造需求+從心智造
  • 李家超:提振旅遊經濟意義重大
  • 外交公署:亂港遏華終將落空
  • 父子爭執打鬥父死子被捕
  • 港去年騙案損失逾91億
  • 特首:集中拼經濟發展
  • 飛龍閃耀

完善內涵 顯旅遊魅力

2014-10-05 00:00

    完善內涵   顯旅遊魅力

    受香港“佔中”影響,“十·一”黃金周期間訪澳團客量亦明顯下滑,飲食、零售業生意被波及。旅客在外部因素影響下,數量看似恰到好處、井然有序,僅屬偶然。未來大型旅遊項目接二連三落成,新增九千多間客房,為現有客房總數九成,屆時每年可接待多一倍旅客,更需以科學手法,做好分流準備。

    今年中區旅遊景點雖然人頭湧湧,但政府在新馬路設置的人流管制措施尚未派上用場。回想去年新春期間大批旅客訪澳,最受歡迎的新馬路、大三巴及關閘等被人流逼爆,旁邊的景點和商戶則冷冷清清。旅遊局緊接去年“十·一”前夕推出四條旅遊步行路線,一年過後,成效未見。今年“十·一”又多四條新旅遊路線面世。

    過往四條路線被外界指出細節功夫不足,例如方向標示及景點介紹欠奉,某些地點還未活化,便在傳單中介紹,旅客不知如何觀賞。其次路線元素單一,只能吸引對歷史、文化有興趣的人士,未有為合家歡客人提供多元選擇。

    旅遊局近月在各區設旅遊路線攤位,部分發放傳單的工作人員竟對傳單內容不太熟悉。可見工作仍待進一步細化,更應定期檢討、適時更改。否則,再多的新路線,也形同虛設,難以達致分流及帶動非旅遊區的成效。

    澳門非旅遊區一直冷清,有地理因素影響,客自遠方來,人生路不熟,遇上澳門街短、巷多及九曲十三彎,即使帶着網上地圖隨時定位,也難達目的地。再者非旅遊區標示不足,亦難被發掘。若要展示城市的各處魅力以分流旅客,必須作更細緻、更持久的功夫。

    如韓國地鐵站或景區各處,均有流動旅遊諮詢大使在遊走,方便旅客查詢各大景點、食店,並為其清晰引路。類似的做法,本地旅遊業界已多次建議,澳門有借鑒的條件。尤其澳門地少,旅遊區與著名食肆、風景往往僅十數分鐘路程,只要有足夠指示,點與點之間的距離或步行時間都不是問題。觀光大使為旅客“指點迷津”,引薦他們至其他區份遊玩更具說服力,以帶動舊區發展。

    政府預期未來幾年旅客量仍保持個位數的穩定增長,在科學的數據下,更應抓緊時間,豐富旅遊路線並配合專人指示,吸引旅客自然分流至非旅遊區,亦有助旅客多角度感受澳門。同時政府應帶領居民一同做好準備,與旅客共享生活空間,共同平衡城市各區承載力,協力把澳門非旅遊區的好地方對外呈現。

    春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