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日千葉縣爆禽疫
  • 台家庭貧富差距續惡化
  • 傅崐萁成功訪陸三啟示
  • 閩海警續金門海域執法巡查
  • 受損嚴重
  • 傅崐萁:兩岸交流百姓之福
  • 台輿論:接住善意開交流新局
  • 華兩大熊貓啟程赴西
  • 侵害魯迅肖像權樂樂茶致歉
  • C919六月首次境外商飛
  • 神十七航天員今回家
  • 烏:與美談判十年援助協議
  • 中企獲全球最大單筆造船訂單
  •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暫不辭職
  • 哈馬斯:新停火方案“無大問題”
  • 日自民黨眾院補選落敗
  • 尹錫悅與李在明會談
  • 肯大壩決堤逾四十人遇難
  • 美少年向人群開槍十傷
  • 日過山車半空急停

西沙南沙土地名來源與價值

2014-10-09 00:00

海南省三沙市政府駐地——永興島正在擴建,機場跑道已完工。(新華網)

    西沙南沙土地名來源與價值

    我國海南漁民長期在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一帶從事生產活動。他們以島嶼為基地,到海上捕魚、海中作業(潛水),捕撈海龜、玳瑁、金槍魚、馬鮫魚、鯊魚、硨磲、海參、鮑魚等珍貴海產。在實踐過程中,熟悉這裡的一草一木、一島一礁,進而根據約定俗成的習慣,對西沙、南沙群島的島嶼、沙洲、暗礁、暗沙和暗灘分別給予了具體的命名。

    這些約定俗成的土地名,其產生和形成經歷了相當長的過程,是海南漁民在耕海勞作中,通過口授、記錄,從少到多,一點一點地積累起來的。

    海南方言命名島礁

    在一九二九年出版的《濤聲》雜誌中,有“遠見樹……下午抵林島(土人稱為貓島)”的記載,文中的林島即今永興島,土人就是居住在永興島的海南漁民,貓島是他們對永興島的叫法。永興島是西沙群島最大的島嶼,包括永興島在內的西沙、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歷來就是我國海南漁民耕海捕魚、滋養生息的核心作業區域。因而可以說,居住在西沙、南沙群島島嶼上的海南漁民均可稱為土人,土人對於西沙、南沙群島的海南方言命名可稱為土地名。

    海南漁民對西沙、南沙群島具體島嶼、沙洲、暗礁、暗沙和暗灘命名的數量,即土地名的數量,各家說法不同。根據研究,有文字記載的至少有一百四十處(用處而不用個,是因土地名存在一名多寫的情況)。這一百四十處土地名有以下四方面的來源:

    一是來源於《更路簿》原始手抄本的記載。《更路簿》是海南漁民從事漁業生產的航海指南,是海南漁民的集體創作、智慧的結晶。每種版本的《更路簿》航行路線起、迄地點的地名是用土地名表示,記載有許多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土地名。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廣東省博物館、華南師範大學、海南大學等有關單位收集到近二十版本的《更路簿》中,共載有土地名一百二十處,是收錄西沙、南沙群島土地名數量最多的。

    二是來源於《西、南、中沙群島漁業生產和水產資源調查報告》的記載。一九七三年三月,廣東省海南行政區組成聯合調查組,對瓊海縣潭門公社老漁民進行訪問和到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若干島嶼進行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結合有關資料,編寫了《西、南、中沙群島漁業生產和水產資源調查報告》(內部出版),《調查報告》記載西沙群島土地名卅一處,記載南沙群島土地名六十九處,合計一百處。除絕大多數土地名與《更路簿》記載的土地名相同外,還有鴨公、石嶼、三腳峙仔、紅草一、紅草二、紅草三、石峙、長峙、仙桌、南門、東門、長線、鬼喊線、二谷、屁股等十五處土地名是《更路簿》沒有記載的。

    三是來源於內部地圖的記載,解放後內部出版的地圖,使用最廣泛的是海軍航保部出版的海圖。該圖編製者通過對海南漁民的訪問調查,掌握了全副島、鴨公島、鹹且嶼、銀嶼、銀嶼仔、石嶼、筐仔嶼、東南角、西門等土地名,並將其點繪在海圖上,其中鹹且嶼、銀嶼仔、東南角和西門四處,是《更路簿》和《調查報告》所沒有記載的。

    四是來源於《調查西沙群島》的記載,一九二八年五月,中山大學沈鵬飛教授率調查團乘海瑞號軍艦到西沙群島進行十六天考察的基礎上,編寫出版了《調查西沙群島》一書,該書記載了吧注或巴島、小巴島、吧興、三腳島、四江島、小三腳島六處土地名。其中小巴島(石島)一處,僅見於該書記載。

    證西沙南沙屬中國

    西沙、南沙群島土地名,是地道的中國人民的命名。它起源很早。在各版本的《更路簿》記載的土地名中,都把西沙群島的永樂群島稱為“石塘”;而明永樂年間(一四○三至一四三五年)鄭和下西洋所用的《鄭和航海圖》中,也將包括永樂群島在內的西沙群島稱為“石塘”。明嘉靖年間顧玠的《海槎餘錄》中有“鬼哭灘”的記載,《西、南、中沙群島漁業生產和水產資源調查報告》記載的土地名中有“鬼喊線”,瓊粵方言稱“哭”為“喊”,《海槎餘錄》中的“鬼哭灘”就是《西、南、中沙群島漁業生產和水產資源調查報告》中的“鬼喊線”。可見,西沙、南沙群島土地名與我國古代圖籍記載的古地名相一致,表明土地名至遲在明初已開始產生,西沙、南沙群島是中國人民最早發現、最早命名和最早經營管理、最早行使主權的,中國人民是西沙、南沙群島的主人。

    根據“名從主人”的原則,在一九八三年四月廿五日,由中國地名委員會授權,在《人民日報》第四版公佈的《我國南海諸島部分標準地名》中,西沙、南沙一百四十處土地名,有四十八處被作為標準地名(含用土地名諧音的),八十一處以“當地漁民慣用名稱”列出,與標準地名相對照。西沙、南沙群島土地名從民間地名轉為官方地名,是海南漁民在地名命名方面的一大貢獻,同時也是對西沙、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權屬於中國的有力維護。

    劉南威  張爭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