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以音樂為依歸

2014-10-23 00:00

    以音樂為依歸

    ——聽大提琴家德米特里·馬斯奈尼哥夫演奏

    有着動人表現力的蘇聯大提琴家羅斯特羅波維奇和偉大的西班牙大提琴家卡薩爾斯的看法相同:“所有的技術都應該以音樂為依歸。”歷史上舉世稱佩的大提琴家在其演奏中都有坦誠一致的觀點:如有着圓潤多變音色的法國大提琴家杜波特;如有着歌唱般誘惑力的比利時大提琴家塞爾威,德國大提琴家考斯曼;如有着瀟灑宏亮氣度的意大利大提琴家皮阿蒂,俄國大提琴家達維多夫,美國大提琴家皮亞蒂戈爾斯基……

    音樂,是大提琴家的靈魂;沒有音樂的乾巴巴的演奏,等於大提琴家空有軀殼。可惜的是,我在上文所提到的傑出大提琴家的演奏,現在或只能在CD、DVD中聆賞,或只能見之於文字記載。杜波特去世於一八一九年,塞爾威去世於一八六六年,我之所以願意以他們為例,是試圖說明對演奏本質的要求乃古已有之。

    很幸運地,在今屆國際音樂節,我欣賞了一位忠誠於音樂的大提琴家的現場演奏,那是與尤里 · 捷米爾卡洛夫指揮的俄羅斯聖彼得堡愛樂樂團合作的德米特里 · 馬斯奈尼哥夫,演奏的是柴可夫斯基歡快明朗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作品33)。

    人們知道,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題變奏曲》首演於一八七七年(有說一八七八年)十一月十八日,由斐特曾哈根獨奏,尼科里亞 · 魯賓斯坦指揮樂隊協奏。在此後的一百多年間,許許多多大提琴家都讓《洛可可主題變奏曲》八方放彩。而在資深音樂愛好者中,幾乎可說無人不曉此作,對於一個幾乎無人不曉的作品,倘若演奏家沒有個人十分突出的優點,是難以讓聽衆有所會心的。

    但是,德米特里 · 馬斯奈尼哥夫那晩的演奏,卻令人又如見至寶。原因在於他遵循了卡薩爾斯等大提琴家的金石良言:所有的技術都應該以音樂為依歸。

    其實,當德米特里 · 馬斯奈尼哥夫把弓子一貼上琴弦時,就有音樂了。德米特里 · 馬斯奈尼哥夫的音色美麗動人、豐富飽滿,他在樂隊引子以後流瀉的洛可可主題如此,流瀉的七段變奏和尾聲也如此;他在闡釋熱情寬廣的旋律曲調如此,闡釋抒情咏唱的旋律曲調也如此。尤其聽到那些有着俄羅斯歌曲、俄羅斯民謠風味的旋律曲調時,我們眼前就似乎浮現出俄羅斯熟悉的風景,跳着舞唱着歌的俄羅斯人。不凡的樂曲就是奇妙,不管你曾經欣賞過多少遍了,但每次重聽,都覺得她是全新的,卻又與懷舊相依連,你會內心翻騰地想起很多很多的人、很多很多的事,有些是你終生難忘的,有些卻是萍水相逢的,特別是在聽到像德米特里 · 馬斯奈尼哥夫這樣的演奏家在演奏時,因為,德米特里 · 馬斯奈尼哥夫在演奏中盈懷着繾綣深情,所以使你在耳聞時也盈懷着繾綣深情。

    雖然國際音樂節尙有一段時間才告落幕,但我肯定德米特里 · 馬斯奈尼哥夫乃是屆音樂節最精彩的演奏家之一。

    十分遺憾的是,如雷掌聲雖然持久不息,德米特里 · 馬斯奈尼哥夫卻辜負了聽衆想多留一頁美好回憶的期待而謝絕加演。德米特里 · 馬斯奈尼哥夫畢竟不同於帕爾曼,嗚呼!

    (第28屆澳門國際音樂節隨筆之十二)

    陳  遠

澳門日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