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相隔廿一年之比較談

2014-10-24 00:00

    相隔廿一年之比較談

    ——聽台北市立國樂團音樂會

    台北市立國樂團曾於一九九四年第八屆國際音樂節,在澳門大學文化中心舉行音樂會。今年國際音樂節,乃台北市立國樂團澳門之重訪。相隔廿一年了,台北市立國樂團有些甚麼變化呢?

    台北市立國樂團一九九四年率團前來的,是兼指揮家、作曲家、琵琶演奏家於一身的王正平,當年就曾演奏王正平作曲的琵琶協奏曲《滿江紅》和民族管弦樂曲《感天動地竇娥冤》。整場音樂會所呈現的,幾乎都是海峽兩岸以傳統手法所寫的中國民族管弦樂之作,樂團裡所用的不少為經過改良的民族民間樂器,其中還有革胡和低音革胡,隨團還來了女高音范宇文,演唱內地作曲家鐵源、黎英海的歌曲。

    而眼下的台北市立國樂團可說處在蛻變之中。革胡、低音革胡已然消失,代之以大提琴、低音提琴,樂團編制也大,僅大提琴就用了五把、低音提琴用了三把,指揮為作曲家兼指揮家的鍾耀光。該團仍然宣示以介紹和發展優秀傳統國樂作品為目標,但為生存計、為吸引團結聽衆計,其所選擇的曲目已為“跨界”了,即不止限於奉獻中國傳統曲目及以中國傳統技法之所創作,而是觸角向多方延伸。以其今次帶來的曲目觀之,就有反映台灣本地的樂曲,如《艋舟甲——澤厚民豐》(王乙聿曲)、《衆神出巡》(陳樹熙曲),如鍾耀光內含現代作曲技法,使用尖銳不協和和聲而寫出的笙協奏曲《匏樂》;由鍾耀光根據內地陳鋼、何占豪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改編的同名胡琴協奏曲;就有外國音樂作品兩首,陳明志改編自土耳其鋼琴家、作曲家法佐·賽依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安納托利亞的寧靜》,鍾耀光在弗朗所瓦·伯恩改編自法國作曲家比才歌劇《卡門》的長笛獨奏曲的基礎上再改編的《卡門幻想曲》。是台音樂會涵蓋面既增加寬度也增加厚度。不過,我們記得,台北市立國樂團早就有改編外國作品的做法,也是一九九四年在澳門時,他們加奏的就有比才歌劇的《卡門序曲》。

    那晚,台北市立國樂團音樂會的聽衆,比我原先的估計要踴躍,連翼位都坐了人。然而,上半場結束時,掌聲瞬間匿跡,指揮未及第二次謝幕,其首席就帶着團員退場;但下半場結束時,掌聲卻收也收不住,以致鍾耀光一而再再而三地指揮加奏。另外,我想說的是,台北市立國樂團靜止時狀態令人感動,當鋼琴家在演奏《安納托利亞的寧靜》的華彩樂段時,指揮和團員都像雕像似的站着、坐着;即使在樂曲與樂曲間換場時也如此,可見團員自律於整體良好形象的建立。

    對了,台北市立國樂團今次帶來了四位獨奏家,鋼琴家胡靜雲生於台北,為特邀;二胡、高胡演奏家嚴潔敏為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也為特邀;而笙演奏家朱樂寧、笛演奏家賴苡鈞既為台灣本土,也為台北市立國樂團成員。音樂會,可謂海峽兩岸之共同造就。

    有一點似為台北市立國樂團之不足。翻看其“簡介”,卻不見其長達三十五年中歷任指揮,如陳暾初、陳澄雄、王正平等名字。每位指揮都曾戮力對樂團建設作出過貢獻,十分應該在簡介中對他們表示致敬的。

    (第廿八屆澳門國際音樂節隨筆之十三)

    陳   遠

澳門日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