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烏稱俄發動新一輪導彈襲擊
  • 美援外助長戰火
  • 胡塞稱再擊落美軍無人機
  • 美擬援烏“愛國者”導彈系統
  • 美網民:為何大學安插狙擊手
  • 美媒:手機助力學生抗議活動
  • 美50高校反戰挺巴
  • “美國去死”宣傳冊瘋傳美高校
  • 長春三人放狗咬死流浪貓被罰
  • 美高校反戰抗議浪潮延至法國
  • 清華大學設人工智能學院
  • “跑冰排”
  • 國航擬購百架C919
  • 純電驅人形機器人“跑步”登場
  • 穗白雲區龍捲風五死卅三傷
  • 國產視頻大模型發佈
  • 日“極東”藥廠遭勒令停業
  • 美禽疫蔓延多州蛋價漲
  • 美今年首家銀行倒閉
  • 龍捲風襲美多地進緊急狀態

佳冬蕭家好男好女

2014-10-27 00:00

蕭開平在蕭家古厝步月樓前追 憶祖先抗日事跡(新華社)

一九三七年,台灣屏東佳冬蕭家後人蕭道應(左一)與摯友聚餐商討籌組醫療服務團,返回大陸參加抗日戰爭。(新華社)

屏東縣佳冬鄉的蕭家古厝 (新華社)

    佳冬蕭家好男好女

    “當悲哀的昨日將要死去,歡笑的明天已向我們走來,而人們說,你們不應該哭泣……”一群男女步履蹣跚地走在鄉村田埂上,畫面色調清冷低沉,歌聲悲涼卻透出剛毅。

    台灣導演侯孝賢的作品《好男好女》中,這樣一段畫面重現了一九四○年幾位台灣青年不滿日本殖民統治,跨越海峽,回到祖國大陸參加抗戰的真實歷史,讓人們看到殘酷時代裡一份純淨的理想主義情懷。

    影片原型之一的蕭道應出身台灣南部鄉村,曾祖父蕭光明是一八九五年組織鄉勇抗擊入侵日寇的客家領袖,那場以寡敵衆的戰鬥中,蕭道應的祖父壯烈犧牲。蕭家可謂一門抗日英豪,但那段傳奇往事如今卻少為人知。

    古厝浴血

    在蕭道應之子蕭開平的帶領下,新華社駐台記者走進了位於台灣屏東縣佳冬鄉的蕭家古厝。

    屏東蕭家祖籍廣東梅縣,來台歷史要追溯到一七八六年。到蕭光明是第三代,他秉持客家人勤勞、刻苦的精神,經商有成,蕭家逐漸成為佳冬地區的一大家族。

    古厝修造於清咸豐至光緒年間,歷經三代。這座五堂大宅院是台灣相當具規模且保留完整的客家建築,整體佈局採雙“回”字形圍攏式格局,嚴密的建築配置顯現客家民居強調的內聚性與防禦性。

    蕭開平帶着記者來到古厝核心院落緊鄰的一座建築,有着微翹燕尾的門樓牌匾上書“步月樓”,跨進去又遇一門,其上寫有娟秀的“藏書小閣”四字,誰能想見,這間不大的書房竟是蕭家當年浴血抗日的古戰場!

    一八九五年《馬關條約》簽訂後,日本軍隊進兵台灣。高雄、屏東一帶多個客家聚落召開會議,決意組織義軍,誓死抵抗。

    當年十月十一日,日軍第二師團一萬八千人於屏東枋寮登陸,兵發三路進攻。蕭開平說,佳冬位於枋寮、東港之間,日軍如不能先佔領此一戰略要地,則進退維谷。

    面對強敵,作為高屏客家領袖之一的蕭光明義無反顧,領導鄉民義勇及劉永福“黑旗軍”留置的部分兵士,與日軍展開了殊死戰鬥。

    佳冬原是典型的防禦性聚落,擁有柵門、城牆、刺竹林等防禦設施。蕭光明率衆在村落周圍修築高三、四尺的胸牆,並開出槍眼,嚴陣以待。

    “他們先是在村外田地裡灌水,阻礙日軍行進。”蕭開平說,蕭光明率衆鎮守四個主要柵門,當日軍前進到距守軍三、四百米處時遭到激烈抵抗,死傷不少。隨後,日軍決定主攻東柵門的步月樓。“義軍從門樓裡向外射擊,日軍進退不得,只好到牆下藏身,義軍於是倒下滾油退敵。”

    之後,日軍增援部隊趕到,義軍被迫棄守步月樓。這場連村中婦孺都投入戰鬥的“步月樓之役”從早上八時多持續至午夜,日軍戰死十五人、受傷五十七人,義軍則傷亡百餘人。蕭光明次子蕭升祥堅守東柵門,直至戰死;三子蕭月祥率大刀隊迎戰於南柵門,身受重傷,不久也去世。

    日軍攻入佳冬後,放火焚村,屍橫遍野。如今,在臨近民宅中看來低矮的步月樓已不再顯眼,但走上前去,仍能看到一百多年前激戰留下的彈孔。

    投身抗戰

    步月樓一役,蕭家失去了兩個兒子。所幸,蕭升祥留有寡妻幼子。

    一九一六年,蕭道應出生。此時,台灣已在日本殖民統治下走過二十個年頭。這個從小聰穎過人的蕭家子弟從祖母口中得知家族抗日的悲壯往事,也種下了強烈的中華民族意識。一九三六年,蕭道應考入當時的“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第一屆。大學期間,他的反日思想更趨濃厚,也因為渴望學習祖國語文的關係,認識了陪伴他終生的革命伴侶黃素貞。

    那是大三時,蕭道應聽聞有福州來的老師教授漢語,便欣然前往報名學習。黃素貞教學生動活潑,除一般教學外,還教唱當時大陸的抗日歌曲。激昂的旋律,深深觸動了蕭道應早已埋藏於胸的愛國熱情,回大陸參加抗戰的念頭也由此萌發。

    一九四○年春,蕭道應夫婦、鍾浩東夫婦和李南鋒等五人先後潛赴大陸。在抗日前線,蕭道應擔任外科醫師,黃素貞則做護士。不久,他們的第一個兒子出生了,可因為轉戰,不得不寄養他人,更不幸的是這個孩子不久就因病早夭。

    一九四五年,終於迎來抗日勝利,蕭道應攜妻返台,後任教於台灣大學法醫系。一九四七年,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蕭道應與大學同窗許強、同往大陸抗戰的鍾浩東等不少台灣精英知識分子一樣,不滿國民黨當局的獨裁腐敗,思想左傾,參加了中共地下組織。蕭道應夫婦於一九五二年被捕。

    台灣學者王曉波追憶與蕭道應的交往,講過一段往事:“一個清晨,蕭老提了幾斤牛肉來送我,並抱來兩個花瓶,是他自己做的,一個完好,一個是摔破了再燒過的。蕭老特別拿着那個破花瓶給我,跟我說:‘這個花瓶就好像我們的祖國,破了,要把它黏回去,合在一起。我老了,沒有用了,把它交給你。’”

    傳承精神

    二○○二年九月,蕭道應辭世,享年八十七歲。

    過去兩年,蕭開平兩次向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捐贈父親的遺物,包括那個修復的花瓶,還有年輕時使用過的手提箱。蕭開平繼承父親衣缽,成為知名法醫。他更傳承祖輩的精神,參與發起成立“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並擔任常務理事。

    蕭開平說,小學時翻看父母的書櫃,找到一本“台共叛亂史”,赫然看到父母的姓名列在其中,還清楚記載着他們是“共產黨的同路人”及坐牢的經歷。這着實嚇壞了年幼的蕭開平,以至於數日不言不語。

    母親發覺兒子的異狀,追問之下,蕭開平嚎啕大哭,委屈地說:“我的父母竟然坐過牢!我覺得是一種恥辱,以後怎麼面對同學、朋友?”

    母親安慰兒子說:“你的父母坐牢是一件光榮的事情,我們為了國家參加抗日,為人民、國家服務的理想奮鬥,怎麼是恥辱?”

    此後,母親開始向兒女講述佳冬老家的抗日事跡,以及她和蕭道應返回大陸投身抗戰的經過。蕭開平說,慢慢了解了父母的理想和追求,他深刻體會到,“在那些苦難的日子裡,父輩真正完成了作為一位堂堂正正中國人的歷史任務和使命”。

    “抗日精神就是愛國、愛鄉、愛民。包括我父親在內,當年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人不忘身為中華民族一分子,返回祖國大陸參加抗戰者有數萬人之多,都是為了爭取台灣早日返回祖國懷抱。”蕭開平說,台灣近三十個抗日家族成立協進會,就是要以實際行動宣揚先人抗日精神,讓後代子弟不要忘記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更要記取幾代台灣人對祖國的熱愛。

    丈夫過世後不到三年,黃素貞也離開了這個世界。蕭道應的侄女蕭吉紫在懷念文章中寫道:“這一對大時代的‘好男好女’可歌可泣的坎坷人生畫下了休止符,但他們的一生事跡、愛國情操永遠留在兒女、朋友、晚輩的心中,永難忘懷。”

    新華社記者  杜斌  陳鍵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