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中總文康部會員遊新會
  • 菩提禪院浴佛法會祈福消災
  • 新聞特搜
  • 閩澳文化交流團拓眼界
  • 澳青哈爾濱考察智能化釀酒
  • 澳青認識日軍七三一部隊罪證
  • 東井圓佛會浴佛法會派米
  • 視助會辦母親節音樂會
  • 助殘日嘉年華明舉行
  • 自閉症協親子遊橫琴
  • 佛誕節祈福會願民心康泰
  • 社研會關注長者安寧照顧
  • 亞太區天主教童軍來澳朝聖
  • 婦聯赴澳大講解催眠治療
  • 研照顧者津貼擴受惠
  • 宣城副市長訪閩台總商會
  • 新時代列車“澳門號”大有可為前景光明
  • 講座邀女企業家分享心得
  • 三明政協主席訪客屬總會
  • 食店涉假聘用三人法辦

重遊故地往事難忘

2014-11-06 00:00

身處三百米高塔,腳踩透明玻璃,“老前輩”自覺相當刺激。

    匆匆過客影像永植心間

    重遊故地往事難忘

    倘以一座城市為坐標,駐地記者都是城中“過客”;但倘以人為主軸,有些城留下的影像,會永植心中。不知是誰為前中央駐澳媒體記者這趟“重走故地”之旅定出這樣貼切的主題——“濠江緣 · 心蓮心”,小小的澳門,盛載着他們心中難以忘卻的許多人和事。

    本報記者  樊越欣

    醉人時光難以忘懷

    故地重遊,少不免觀光遊覽,去哪些景點,卻是這幫“老前輩”說了算,科學館是其中一點。3D電影固然精彩,“戲肉”猶在後頭。遊完科學館甫出門,衆人的眼光、腳步一致向觀音像方向轉移,正摸不着頭腦時,不知誰衝口而出“瞧,那是我們在澳門的‘家’。”應聲望去,指的正是珠光大廈——此行“故地重遊”的不少記者,當年駐澳工作時都住此樓,部分更是“海景房”。當看到昔日的“家”前已被圍板欄起,計劃興建酒店公寓,衆人眼中難掩失望,生怕才再遇便失卻眼前的景致。○五年來到澳門任新華社澳門分社記者的劉衛國說,“那時候少遮少擋。向南,還沒有科學館;向西,美高梅還未有影,站在天台即可賞到璀璨煙花。”○六年離澳的前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駐澳首席記者張秀娟八年後第一次重回故地,仍忘不了摯愛的那片海,“以前每有閒暇,便靜在岸邊發呆,最美好的莫過於黃昏餘暉下金燦燦的海,醉人啊!”她邀請記者為她拍下“與舊居的合影”,笑言,“這一趟唯一就拍了這張。”

    結束海邊遐想後,繼續登高望遠。聽講九八年開始興建、○一年落成啟用的澳門“制高點”旅遊塔,可鳥瞰澳門半島全景,部分與其“緣慳一面”的老前輩們視作為訪澳“指定項目”。九六至千禧年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駐澳首任記者的歸祖勤是其中一位,眼前的景象讓他感慨澳門變化太大,氹仔荒地變金光大道,半島金碧輝煌的酒店拔地而起,“整個風貌已經有點不認識了”。

    澳人“煲冬瓜”躍進

    除了外表之變,留給他深刻印象的另外兩“變”還有治安環境與澳人的普通話水平,前者更可以“翻天覆地”形容,“回歸前澳門的治安形勢很嚴峻,就在我們的記者站所在的南灣大馬路亦曾多次駁火,猖獗的滋事者更在記者站門口縱火。”回歸後特區政府不負衆望,治安環境迅速改變,現在的澳門已被譽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之一。

    歸祖勤對澳門有情意結,歸因於其兩度來澳工作。懂葡文、曾經到葡國留學的他,早於八九年便來澳,在前特首何厚鏵牽頭成立的“澳門翻譯公司”負責翻譯葡國憲法、刑法等中文翻譯,為澳門回歸的法律本地化做準備。“那時候走在澳門街道,要想問路尤其艱難,不是百姓們不願意幫,是根本聽不懂,問完四、五個人,也問不出結果,那是家常便飯。”二十多年過去,沒料到普通話成為學校一課,澳人的普通話水平進步很多,出乎意料。

    變在眼前心間不變

    時光流轉,一別多年,每一位央媒駐澳記者都有此感悟:“變”在眼前,惟“不變”在心間。特區政府、澳門同行,對央媒“老朋友”仍念舊不忘,因此才誕生這趟重遊之旅,舒解衆人內心的“澳門異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