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節目表
  • 娛樂與專業各有各做
  • 廖駿雄間接玉成雙華結婚
  • 林志穎周慧敏卅年來再合照
  • 費翔泣告九旬母親辭世
  • 楊冪新劇收視惹關注
  • 《帝女花》的魅力
  • 陳健安銅鑼灣會歌迷
  • 汪峰:離婚後才認識女友
  • 莫文蔚下月鳥巢開唱
  • 劉倩婷準備全家遊歐日
  • 黃子華:新片莊諧並重
  • 胡楓澳門開唱嘉賓眾多
  • 哈利斯泰利斯被爆甩拖
  • 視事關心
  • 加賀楓宣佈退出演藝圈
  • 愛黛兒自爆造人計劃
  • 井上咲樂畠中悠兩年半情斷
  • 曉格蘭特帶太太睇賽車
  • 佳韻曲藝會今演出

功不可沒——聽上海四重奏崗頂劇院音樂會

2014-11-07 00:00

    功不可沒——聽上海四重奏崗頂劇院音樂會

    二〇〇六年第二十屆國際音樂節,在崗頂劇院欣賞“上海四重奏團(美國)”音樂會後,我寫了《幽谷的一窗燈火》一文,內裡提到對四重奏團有“美國”字樣費解,即使知道其源於上海,後來卻在美國立足。六年之後,該四重奏團重來澳門而刪去“美國”之謂,我以為合情合理了。但如果在美國,又會不會讓美國人以為該四重奏來自上海呢?所以説,已有了逾卅年歷史的“上海四重奏”旣已成為國際性室內樂團,或許換一個團名似乎更能與其國際性相匹配。而這樣,就可能要刪去“上海”兩字,而“上海”兩字,卻是李偉剛永不忘記仍在內心深處的祖國的表示。

    不過,有一點似乎令我迷茫。“上海四重奏”如鳥逍遙的演奏受到讚賞,於是加奏。加奏前,第一小提琴李偉剛卻用外語向聽衆介紹曲目,而介紹的第一首還是中國作品。“上海四重奏”成員在世界樂壇奔波久了,外語已是衝口而出,或許是一下子忘記現在身處中國的土地。

    由於“上海四重奏”得天獨厚的經歷和位置,所以得以與活躍國際的團體,作曲家、演奏家交往交流,最動人的例子是與波蘭作曲家彭德雷茨基的情誼了。生於一九三三年的彭德雷茨基創作豐盈,而其第三弦樂曲四重奏《不曾寫下的日記頁》,卻是專為“上海四重奏”成立二十五周年而作,該作之首演也有意義;大提琴家尼古拉斯·薩瓦拉斯説二〇〇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在華沙的彭德雷茨基音樂節上,場刋“上海四重奏”的“簡介”則説在同月的彭德雷茨基七十五歲生日的特別音樂會上。

    雖説彭德雷茨基在寫第二首四重奏《廣島受難者的輓歌》時已回歸傳統,但我在他的《不曾寫下的日記頁》裡仍然見到所謂“先鋒派”、“前衛主義”的痕跡,而提琴技術呢? 在曲中也發揮得淋漓盡致,碎弓、泛音、連續落弓、快速分弓等時隱時現,尤其中提琴獨奏不乏,能給人印象的。

    我個人對“上海四重奏”當晩演繹的舒伯特d小調第十四弦樂四重奏D.810第二樂章稍快的行板有着喜愛之情。樂章主題為《死神與少女》,而《死神與少女》又作為該四重奏的副題。但其實,副題要比正題遐邇聞名多了。《死神與少女》本來是舒伯特所作的一首歌曲,歌詞來自馬蒂亞斯·克勞迪烏斯的詩。舒伯特後來把《死神與少女》的鋼琴序奏主題用在他的第十四弦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之中。誰都知道舒伯特早逝,而在其生時又是不斷地與貧窮、疾病、死神作鬥爭的,舒伯特大抵以此曲記錄個人心境,因之份外能着人浮想連翩。

    音樂乃世界語言,許多作品早已走出地區、走出國家而成為全人類的財富,正如“上海四重奏”正式演出的那三部。但是,我仍然十分感動於“上海四重奏”顧盼自得地加演沙漢昆清麗的《牧歌》,雖其不及海頓、舒伯特、彭德雷茨基之密美絕倫之作,然而,積極勤奮地傳播推介具有濃郁中國風情、中國風韻的曲子,實乃包括美國大提琴家尼古拉斯·薩瓦拉斯在內的“上海四重奏”功不可沒之處。

    (第二十八屆澳門國際音樂節隨筆之十九)

    陳   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