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新聞小語)檢視工作 再邁新步
  • 粵政協訪澳調研灣區“軟聯通”
  • 加思欄瀕危古樹今修剪護理
  • 昨午“紅雨”多區倒灌微浸
  • 青年墮代購騙局失九萬六
  • “一戶通”普及工作坊報名
  • 男子墮兼職刷單騙局失三萬五
  • 兩人墮“公檢法”失三百二萬
  • 祐社親子製作心意卡謝親恩
  • 內地漢綁藏舊手機青茂衝關被截
  • 工聯北綜兩活動致敬母親
  • 睡佛堂周三派福袋
  • 閩澳學聯體驗划龍舟
  • 繁促會聚會感恩母愛
  • 兩團體手作坊教製護膚霜
  • 哀傷輔導助疏解情緖
  • 立法會選舉管理委員會成員的替補及宣誓
  • 基本法卅一周年推網上遊戲
  • “關愛少勇軍”推廣國防教育
  • 新聞特搜

房策需新思維扭乾坤

2015-01-16 00:00

筷子基新公屋已移除棚架

    還原投資與居住本質

    房策需新思維扭乾坤

    新任運輸工務司司長、房屋局長就位,人事佈局既定,公屋、私樓供應、規劃及社屋法、經屋法修訂等房屋政策,再成社會焦點,小修小補式的所謂優化,似乎已解決不了核心問題,也回應不到社會訴求,新班子須有新思維去籌謀整套長遠房策。

    上樓無望怨氣生

    澳門房屋由公屋、私樓構成,大概是“二八開”,“私樓為主、公屋為輔”。一直平衡的局面被打破,元兇是樓價十年前起持續急升,加上政府停建公屋多年,住屋問題越來越尖銳,公屋需求越來越大。為應對公屋不足,政府推出了“萬九”、“後萬九”、“六千三”等;為遏抑樓價,又成立了跨部門的“促進房地產市場可持續發展工作小組”,更先後出台了“劉十招”、“新八招”。

    然而,幾年下來的整體效果麻麻,私樓價格、租金越升越有,去年十一月住宅每平方米成交價為九萬多元,比十年前升近十倍計。儘管年來“乾升”不斷、成交萎縮,但仍遠遠拋離居民的承受力。公屋方面,“萬九”公屋尾巴尚且未搞妥,新的經屋申請又遇上近十倍的超額申請,絕大部分人“上樓”無望,怨氣進一步累積。更形成居民私樓買唔起,公屋等唔到;公屋起極唔夠,卻有萬多單位空置的資源錯配困局。凡此種種,說明政府幾年來試圖以增加市場供應、以行政手段遏制需求,去解決住屋、樓價問題的如意算盤打不響,至少社會大部分人唔收貨。

    新通關難一招了

    從數據看,澳門現有約廿二萬個單位,若以每戶三人粗略計算,六十多萬常住人口應該夠住,何況有七成多人住在自置物業當中,住屋問題不似嚴峻。惟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不少問題是看數字無法感受得到的,如幾代同堂窩居唐樓等的個案屢見不鮮。表面上,今時今日澳門或沒有極度逼切的整體住屋問題,但人無近憂必有遠慮,社會就是憂慮樓價難大跌甚至會再升,即時勁跌亦未必健康;公屋、私樓供應難大幅提高,未來住屋問題只會越發嚴峻,故居民如熱鍋上的螞蟻,有能力的就換樓增值或替子女置業“買保險”,冇能力的就申請公屋。

    事實上,全澳現有逾三千四百幢三十年樓齡以上舊樓,將逐步“退市”,若上述困局持續、政策冇突破,未來住屋問題必更難纏,越住越貴、越住越細將成新常態。新通關安排可起一定紓緩作用,但難一招了。

    面對房屋困局,官、民近年都提出過不少構思,針對樓價的有物業空置稅、二套房加稅、租金管制、限價樓、置安居等;針對公屋的亦有修訂“經屋法”、“經屋為主,社屋為輔”、公屋全租型、公屋定期申請、舊區重整公私單位混合等,惜政府未有真正回應過,大部分處諮詢、研究階段。

    長效機制免盲從

    誠然,以上構思各有利弊,單一招難見效,採納與不採納都應該是整體考慮、連環套,正是社會經常說的房屋政策。既然舊的招數、政策未能扭轉乾坤,新屆政府須有新思維解困,關鍵是還原房屋的居住本質,逐步降低其投資屬性或控制在一定範疇之內,真正將居住與投資分開,不論投資如何熾熱都不會對安居構成威脅。類似的政策原則,不少同樣奉行自由經濟的歐洲先進國家都沿用多年兼行之有效,特區政府適度有為,“居有其所”應該切實由此做起。

    另外,不論採取任何政策,是公屋還是私樓,都應該制訂持續、可預期的平穩供應,各方自有規劃,此為政府掛在口邊的“長效機制”的核心,而非過去般擠牙膏、突如其來,雖然數量及透明度都增加,但各方看不到前景,容易盲建、盲買、盲申請,情況更混亂。所以未來房策的關鍵是定好位、有平穩供應,確立了兩大原則後,該採用甚麼招數、組合已心中有數。否則,只會重蹈覆轍。

    本報記者   甄慶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