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路環一食肆須整改始發牌
  • 訂正
  • 團體:合力擦亮澳旅遊 “金名片”
  • 黑沙環祐漢展二期街區優化
  • 本地婦被盜刷信用卡失三萬二
  • 內地漢操控欠債女賣淫法辦
  • 內地男賭敗遭禁錮卅二句鐘
  • 消防員偸前女友十萬輸清被捕
  • 颱風漸遠雷雨驟來
  • 回港避風
  • 輕軌東線將接關閘青茂
  • 選委選舉程序下周一啓動
  • 科大韓高校簽合作協議
  • 蔡高飛躍生赴港交流拓視野
  • 全澳跳繩嘉年華新華獲佳績
  • 廣大中文聯校觀課提升水平
  • 五十三澳大畢業生獲頒學術獎
  • 聖心加入中國歷史文化基地
  • 城大科企簽約促產學研合作
  • 港職訓局訪城大促合作

官民給力解交通死結

2015-02-12 00:00

    官民給力解交通死結

    城市不斷發展,在舊城基礎上更新,道路整治、渠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只能亦步亦趨,導致近年道路工程遍地開花。車多路窄,大量道路工程無日無之,加上車輛無限增長、公交不濟,交通死結越纏越緊。要致力解決居民切身的交通問題,短期內無法靠開闢新區疏通人流和轉移生活商業活動,有效協調道路工程有序展開,應是解決交通困局的第一步,也是唯一的途徑。

    地小路窄、人多車多,為客觀現實環境。近年車輛增長速度遠超道路增速,路網本已超負荷,稍有簡單工程,已令交通大擠塞,輕易就令整個區域交通陷入癱瘓。長年積聚不滿,如今凡有掘路工程,居民無不眉頭猛皺。

    除了責怪政府,居民也要認清現實和歷史。本澳開埠四百多年,上百年的老城,即使不斷更新城市建設,但地下渠網、管網設施早已老化,無法適應越來越現代化的城市,以及越來越龐大的人口。放在任何一個城市,出現澳門過去十五年的迅猛發展,城市面積會大幅度擴充,生活和商業活動都會分流到新區,道路網會延伸,以減低主城區的壓力。雖然離島亦迅速發展,但澳門半島壓力並沒有減輕,甚至還在不斷增加。

    舊城基礎無法改變,水電通訊管網卻必須優化,還要與時俱進引入天然氣、新固網電訊商、有線電視等新型設施,根據當局數據,去年共有三千六百多項掘路工程,居民深感交通之“黑暗”。當局明言今年盡量不增加道路工程量,但由於新固網電訊商、有線電視、天然氣等營運商必須在一定年期內達至一定的覆蓋率,加上竣工無期的輕軌工程,以及車輛繼續增加,預期交通狀況將更難改善。

    為協調掘路工程,政府於○九年設立由交通事務局統籌的道路工程協調小組,涉及地下管道重鋪工程,會盡量協調水電通訊專營機構一併施工,減少重複掘路。當局近年亦加強應用互聯網、手機程式,向居民發佈路面資訊,令居民出行靈活應變,盡可能減低道路工程對居民的影響。

    今後數年,本澳仍無可避免要展開大量道路工程,如何將影響減至最低,考驗政府協調能力,亦需要整個社會的配合。一方面繼續盡力協調各專營機構,減少重複開挖;另一方面,盡可能將施工期縮短。舊區地下管網老化急需更換,當局有必要及早規劃及公佈,令居民有心理準備,減少管網突然損毀引發緊急維修,打亂居民生活和交通秩序。

    本澳交通已陷困局多年,成因甚多,控車增長、公交優先、完善路網、加強執法缺一不可,更重要是當局必須落實措施,鼓勵居民和遊客逐步改變出行方式,減低道路交通壓力。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