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烏稱俄發動新一輪導彈襲擊
  • 美援外助長戰火
  • 胡塞稱再擊落美軍無人機
  • 美擬援烏“愛國者”導彈系統
  • 美網民:為何大學安插狙擊手
  • 美媒:手機助力學生抗議活動
  • 美50高校反戰挺巴
  • “美國去死”宣傳冊瘋傳美高校
  • 長春三人放狗咬死流浪貓被罰
  • 美高校反戰抗議浪潮延至法國
  • 清華大學設人工智能學院
  • “跑冰排”
  • 國航擬購百架C919
  • 純電驅人形機器人“跑步”登場
  • 穗白雲區龍捲風五死卅三傷
  • 國產視頻大模型發佈
  • 日“極東”藥廠遭勒令停業
  • 美禽疫蔓延多州蛋價漲
  • 美今年首家銀行倒閉
  • 龍捲風襲美多地進緊急狀態

對近30年兩岸交流的反思

2015-02-14 00:00

    對近30年兩岸交流的反思

    相比三十年前,兩岸實力對比發生了顯著變化,但是兩岸社會與民衆思想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台灣社會思潮的變化更值得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重塑兩岸血脈認同

    過去二十年,台灣社會在“李扁時代”有心謀劃與經營下,在青年世代的心理上成功形塑了兩岸不同歷史、文化、價值的扭曲圖像。在“台獨史觀”的教育下,以致新當選的台北市長柯文哲等政治人物堂而皇之地宣傳殖民好處,台灣青年世代及部分民衆對兩岸擁有共同的歷史與文化認知產生了懷疑與排斥,其後果之嚴重性是不言而喻的。

    目前我們看不到台灣自身有擺脫、糾正這一扭曲圖像與趨勢的自我動力與機制,為此有必要呼籲兩岸當局重視重塑兩岸民衆的歷史、文化、血脈認同,在重塑過程中,賦予我們厚重歷史、文化、血脈的新內涵,以真情呼喚認同的回歸,將兩岸民衆,特別是青年世代連接在一起。

    尊重彼此多元發展

    習總書記二○一四年二月十八日在會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訪問團一行時所作的“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講話,其思想內涵對我們思考兩岸關係未來走向有重要的啟示。

    習總書記開門見山地提出“兩岸同胞一家親,誰也不能割斷我們的血脈”。他指出,兩岸同胞一家親,根植於我們共同的血脈和精神,扎根於我們共同的歷史和文化。共同的文化是指,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都傳承中華文化。在台灣被侵佔的五十年間,台灣同胞保持着強烈的中華民族意識和牢固的中華文化情感,打心眼裡認同自己屬中華民族。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繫、情之相融,本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

    這是習總書記希望兩岸人民從自然的血脈聯繫升華為文化血脈的過程中,尋求兩岸民衆心靈共鳴的基礎。我們知道,中華文明在現代化演變中有變化有堅守,我們有必要在這一過程中,尊重彼此的推陳出新,尊重多元發展,鼓勵兩岸青年世代不忘民族血魂。

    客觀面對內戰歷史

    強化兩岸共同歷史認知記憶,更是迫在眉睫的心靈工程。歷史認知記憶,不僅是指尋求兩岸民衆對中華文明史的共同認知,而且更要體認近代以來兩岸各自經歷的苦難與奮鬥歷史,認知兩岸近代歷史中存在平行、交叉、相融的不同進程,尋找到兩岸共同承認、真正和解的歷史記憶與歷史精神。

    習總書記指出:“兩岸同胞雖然隔着一道海峽,但命運從來都是緊緊連在一起的。近六十多年來,兩岸雖然尚未統一,但我們同屬一個國家、同屬一個民族從來沒有改變,也不可能改變。”歷史認知的再造是一個浩大的工程,我們可以做、能做的其實很多,諸如我們應該將一九四九年以來在中華大地上取得的考古成就與重大歷史研究工程的成果系統地呈現給對岸的民衆,讓年輕的台灣民衆由衷地對中華文明產生自豪感;我們要在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之際,共同紀念那些在抗日大潮中勇於奉獻與犧牲的兩岸仁人志士,讓英烈的故事在兩岸各種交流活動中再次得到呈現。

    最近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和中國華藝廣播公司攝製推出的紀錄片《甲午史鑒》是一個很好的嘗試,試圖釐清並還原了諸多歷史現場,喚起兩岸共同的記憶及省思。我們要深入研究台灣史,呈現真實、完整的台灣近現代歷史,真正體認台灣民衆百年來的歷史意識;兩岸還須要客觀面對一九四五年以來的內戰歷史,勝者要有更大的胸懷,共同研究兩岸的當代史,讓兩岸民衆真正走出敵對的情結。我們更要努力使台灣史等研究走出象牙塔,借助互聯網新媒體成為對抗“台獨史觀”的重要利器。

    擴大民衆交流層次

    從過去近三十年兩岸交流的歷史脈絡中,我們發現,真正具有生命力與張力的交流動力在於情感在於同胞感情。習總書記指出兩岸交流要用親情與真情,他說:“我知道,台灣同胞因自己的歷史遭遇和社會環境,有着自己特定的心態,包括特殊的歷史悲情心結,有着強烈的當家作主‘出頭天’的意識,珍視台灣現行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希望過上安寧幸福的生活。”習總書記還提出要熨平心裡創傷需要親情,解決現實問題需要真情,我們有耐心,更有信心。

    這是習總書記站在歷史與文明的高度,站在兩岸交流的本源,看到兩岸民衆的交流的問題所在。我們應該進一步擴大兩岸人民交流範圍、層次、頻率,真正將交流深入到最基層的民衆,增加對兩岸婚姻的支持力度,鼓勵兩岸結親。因為只有親情與真情,才是確保兩岸關係行穩致遠。

    歷史是對現實與未來的啟示,現實是對歷史的總結和對未來的期許,未來是歷史的承載與現實的沿續。因此我們應從歷史、從文化血脈、從當下、未來的願景多個面向去思考如何將兩岸人民紐帶聯結得更緊的各種方法與方案。             (下)

    廈門市台灣學會副秘書長  楊仁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