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澳主持獲頒清遠文旅推廣大使
  • 故宮數字技術傳播中華文化
  • 澳順德總會返梓表彰優秀護士
  • 文遺常識問答賽廿六校參與
  • 羅奕龍:建設護理團隊育人才
  • 七十本澳律師灣區執業
  • 黑沙環三車碰撞騎士送院
  • 各界:握惠澳機遇融大局
  • 卅四澳賽馬內地啟“新生活”
  • 地盤女工疑高處墮下受傷
  • 放飛自我
  • 本地婦墮“公檢法”失十一萬
  • 舊橋行人路重開跑友再臨
  • 電熱水爐爆炸冧牆無傷
  • 特首:續優化旅遊設施迎客
  • 旅遊局:鼓勵業界提升服務<BR/> 貿促局:着力推廣澳門優勢
  • 街總中銀探訪獨居長者母親
  • 社民會辦“帶著愛”親子坊
  • 博鰲志願者分享心得
  • 加強托兒服務專業化

中華節日文化應強化教育

2015-03-15 00:00

六名澳區全國人大代表聯署建議強化中華傳統節日文化教育

    六代表指能凝民族精神繫國家統一

    中華節日文化應強化教育

    【本報記者黃煒熊北京十四日電】澳區全國人大代表李沛霖、姚鴻明、崔世平、陸波、劉藝良、高開賢認為,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是凝結着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是維繫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六代表聯署建議強化中華傳統節日文化教育。

    節日趨向淡化異化

    李沛霖、姚鴻明、崔世平、陸波、劉藝良、高開賢認為,傳統節日是一項重大的民族文化遺產,承載着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儘管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等部委多年前曾聯合下發《關於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意見》,發出“重視傳統節日,弘揚中華文化”的號召,但收效一直不大理想。如今,隨着全球化、現代化、城鎮化、市場化步伐的急劇進程,中國進入了社會轉型期,傳統節日文化的社會基礎也開始大規模“淪陷”,中國的節日文化有日趨淡化、不斷異化的趨勢,有些甚至已經名存實亡,並逐漸淡出我們的生活。

    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對現代生活的理念發生急劇變化,生活方式、文化消費呈現多元化,甚或西化。尤其不少年輕人,在西方文化的強烈衝擊下,對外國的情人節、愚人節、復活節、母親節、父親節、萬聖節、聖誕節趨之若鶩,對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卻印象模糊,對民族傳統節日了解甚少,對其中蘊含的內在文化更是知之不多。

    認識節日精神價值

    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發表重要論述,強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他去年七月曾強調:“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節日文化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根,是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財富。中國的祖先正是在一個個中國節日的輪替中成長、成熟的,中華民族也正是在一個個節日文化的感召下發展、壯大的。在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了解和學習傳統節日文化,不斷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顯得尤為迫切。

    六人建議,中央與各地相關部門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抓緊、抓實對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宣傳和節日的活動組織,大力開展“重視傳統節日,弘揚中華文化”的群衆活動;重視中華傳統節日的學術研究,本着以人為本、整體保護與活態傳承的原則,深入發掘與昇華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汲取世界各國節日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大膽創新,為傳統節日注入新的活力及增加吸引力;在不強行排斥西方節日的同時,加強學校教育,從娃娃抓起,強化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教育工作,喚起國人對民俗節日的文化記憶,認識到這些節日蘊涵的精神價值,從而自覺參與和組織相關活動,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