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專家理大談AI教研使用
  • 海星知識競賽激發學習興趣
  • 新華歌唱賽誦唱中華經典
  • 理大學士課程招內地生
  • 中德親子運動日溫馨熱鬧
  • 海暉中山畢業旅行拓視野
  • 國家資助澳大美術培訓報名
  • 城大校長赴渝研討英語教育
  • 培華史地問答賽精彩刺激
  • 世界年輕大學澳大排十四
  • 幼兒籃球嘉年華濠幼獲佳績
  • 創新學院學生會新閣就職
  • 國際供應鏈建模賽科大獲冠季
  • 科大嘉許交流生服務大使
  • 聖大港中大活化港公共空間
  • 勞校生赴琴生態研學增見聞
  • 今大致天晴
  • 浸信會愛羣成立十周年
  • 全運殘特奧口號徵集逾三千份
  • (新聞小語)中央撐澳 各界協力建澳

策展人鄺華歡:辭官不悔

2015-03-15 00:00

鄺華歡

    策展人鄺華歡:辭官不悔

    愁與政府爭人資也損文創發展

    從不為自己供公務員退休金,最終敵不過“十年之癢”決意打爛“鐵飯碗”的鄺華歡(Eric),一度成為別人眼中的異類。離開公職五年,他在創意策展人的路上奔跑,儘管沒有固定糧期和薪酬、沒有例行假期,也不後悔,唯要與曾經的僱主“交戰”讓他傷透腦筋。坦言政府工是爭奪人資的最大競爭對手, “政府越做越多,有時真係一種惡性競爭。”

    與政府理念不同

    一九九八年,大學尚未畢業的Eric已加入別人眼中的“筍工”,但“筍”並非誘因,相反可以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內容才是動力。如果用興趣對口來衡量公職場上的經歷,他直言自己幸運,多次流轉於不同的政府部門,每次都與文化、活動策劃脫不了關係。可惜彼此的理念不同,縱有熱情也難以開放。當年的政府部門,大部分人安份守己,少做少錯,“返工玩接龍,開工等放工。”Eric不想成為“化石”,入職不久即親手斷送人人羡慕的公務員退休金,改供一份私人保險。“我唔會做到退休。”這句承諾在“十年關口”兌現,那一年,他踏入三十五歲,“再唔走,我估我應該走唔郁了。”趁着自己還有不怕跌的膽量,跌倒還能爬返起的力氣,他辭職了。

    唔使乜都睇人頭

    “大不了我就再打份工吧。”既然底線已有,他決定放空自己,首先遊學,吸取藝文社團發展成熟地方的經驗。有了一群相熟的民間藝團朋友,又清楚政府運作,他確定了自己“中間人”的角色定位。“近五、六年間,有大批從事藝文工作的人被政府工吸引,但身份角色重疊,他們無法純粹地投入社團,要讓社團由業餘性質提升到專業水平,難度高。”Eric的工作,就是要幫藝團處理行政工作,通常由他主導一個項目,創作的工作交給藝團,他就主力做好獲取資源和開拓市場。“要幫他們變被動為主動,唔係乜都要睇政府頭,唔好再‘有資源先做,見步行步’。”

    夠眼光主動出擊

    五年下來,他無疑是有得着的。雖然資源一分一毫都要靠自己爭取,但他可以傾妥三年期的合作計劃,這是以“年度”為單位做預算的政府不可能做到的;眼光獨到的話,找到有潛力的藝術家就可以主動出擊,凡事倡導“公平對待”的政府是天荒夜談。

    冀政府逐漸放手

    但現實總是殘酷,Eric要陪伴只具雛形的藝術文化行業成長,付出代價是必然的。藝術文化講求專業,但人才競爭的最大對手便是政府,“政府越攬越多,請人越來越多,好多時剛剛培養好一個人,就被政府撬走。”他兩手一攤,直言“冇辦法,唯有逼着我們加人工。”但另一個問題又來了,論投資回報最優,是商業展覽策劃,最少的時間,可獲得最大的回報。但他的理想是幫藝團成長,工作耗時多,低收入,甚至負收入。他苦笑:“惟有拆東邊牆補西邊,做更多容易有收入的工作。”如此做法,Eric認為有惡性循環的意味,無論與政府理念和自己的初衷都背道而馳。與一些文創事業發展蓬勃的地方相比,他認為政府要有逐漸放手的智慧,小政府、大市場,才是讓產業發展的應有之道,也不至於走向與社會形成資源競逐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