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珠中江水工程施工保航道通行
  • 鏡湖端午就診安排
  • 輕軌上月日載客近萬二人次
  • 澳品牌認證聯盟銅仁簽合作協議
  • 今驟雨雷暴
  • 負責任博彩推廣十五周年啟動
  • (新聞小語)發揮軟實力促東亞文化交流
  • 民眾建澳促優化路環街市
  • 馬耀鋒促完善大專獎助學金
  • 林倫偉倡定期檢視職技課程
  • 衛局:日間醫院準備公開諮詢
  • 暨醫同學會四角籃賽祝會慶
  • 澳大嘉許卓越教師
  • 演講辯論技巧課程結業
  • 工聯常青生日會祝“五一”
  • 新馬路坊會體驗包土生粽
  • 業餘藝苑雅集切磋技藝
  • 加強宣傳暴雨停課安排
  • 霞浦海釣賽澳代表獲佳績
  • 扶康會樂遊香港助紓壓

霍凱盛:做好自己夢會成真

2015-03-15 00:00

霍凱盛

    儘管澳門藝術氛圍薄弱也走下去

    霍凱盛:做好自己夢會成真

    九○後全職藝術家霍凱盛以《樂園》盛名,他用一張張歐洲古地圖畫作紀錄澳門今天的擁擠、急躁和繁華盛世,《樂園》不僅讓他找到自身價值,亦令他揚威國際。儘管澳門藝術氛圍薄弱,他也走下去,亦把當中的甜酸苦辣視作藝術生涯的必然附屬品。

    從小愛上畫畫

    霍凱盛表示,幼時模仿《波隆那插畫年鑑》繪畫,從沒想過長大後自己的畫作會被收錄其中。大學四年級入圍“意大利波隆那插畫展”,仍是他迄今為止最重要的成績。但為走向藝術殿堂,中學時期已要過關斬將,常背着家人鬼祟作畫,“初頭好慘,喺房偷偷畫畫,一見到屋企人打開房門即刻收埋張畫紙。臨近考大學時,反對得最犀利。”

    家人擔心畫畫影響學業,亦恐藝術路“搵唔到食”,幸好後來結識了本地藝術家黃家龍,恩師帶他接觸專業藝術,聘他做助手,才慢慢令家人放心,知悉創作可生存,起碼可教畫畫為生,故在澳升大時,他選擇了藝術教育專業。對中學時期已向大師“偷師”的阿盛來說,高校的教學方式並不對胃口,經常走堂、欠交功課,在教授、同學眼中是個懶學生,但其實至大學畢業,他已擔任了四、五年藝術助理。

    棄官職到外闖

    藝博館的工作既是政府工,又與藝術相關,絕對可稱為筍工,他亦曾想過畢業後留在公職,但後來被調往辦公室工作,令他發覺政府工並不適合自己。上司亦認同年輕的他有本錢可先到外闖,於是阿盛下決心離開公職,以純創作為生,“大不了幾年後唔得就教畫畫,如果一畢業就咁穩定舒服,我諗我唔會有動力去做創作。”

    作為本澳為數不多的全職藝術家,大學畢業前已獲得國際插畫展認同、為人所識,阿盛直指自己“幸運到不得了”。後來開始有人買他的畫,加上大企的創作項目、教畫、獎金等幫補,可勉強夠維生及家用。雖然收入不高、不穩定,常“食白果”,但能以興趣過活已令他甚為感恩。

    眼睛積勞成疾

    霍凱盛從畫畫中找到自信,感受到自己在社會的價值和意義,全身心投入創作,一星期畫足七日,每日不下八小時。豈料身體卻不敵創作熱情,眼睛積勞成疾,被醫生告之要減少工作量,令他打擊頗大,“好失望,啱啱起步、初步得到小小認可,咁快就叫我唔好咁樣。”後來眼疾留下後遺症,視力變差,他仍堅抱“食得鹹魚抵得渴”:“每行業都有職業病,做得呢行其實都預咗要付出。”現時會注意休息,不過仍“畫少日都唔慣”,只要在澳便必到工作室創作。

    藝術不獲尊重

    身體不適未令他氣餒,最令他深深不忿的是本澳部分人不尊重藝術,無視藝術家付出的精神、時間、材料成本,要求免費送畫,更覺得一切是施捨,如“揾你畫嘢,係畀機會你、幫你宣傳”、“你咪當練習吓攞經驗囉!”等他都聽過,苦笑幸好未有人向他要錢。相反在外地願意為藝術花錢的人很多,如他去年到葡國參展,開幕首天便已賣出七張畫作。本地買家亦以居澳外國人居多,亦有香港人特意到澳買畫。本澳藝術氛圍始終不強,加上藝術產業鏈缺少多個環節,直言藝術之路難行。

    現時他已度過兩年全職藝術生活,相信未來數年暫仍可靠賣畫為生。認為基礎教育對藝術審美着墨多了,加上隨着澳人物質財富的滿足,也許下一階段便是追求精神財富的時候,不過一切都需要耐性,他願意等。“不斷創作,我相信只要你準備好,總會有機會,有好作品實會有地方容納到你,我希望做好自己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