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節目表
  • 《色慾都市》新劇網民鬧爆
  • 視事關心
  • 安倍春野下海拖累女圑解散
  • 莎朗史東關注公益事務
  • 古淖文:與谷婭溦經常嗌交
  • 《遠去的牧歌》澳門首映
  • 方力申唔浪漫與遺傳有關
  • 李多慧角色扮演有底線
  • 楊紫瓊獲頒美國總統自由勳章
  • 林愷鈴公開擇偶條件
  • 姚焯菲升大後才拍拖
  • 布蘭妮與父和解蝕律師費
  • 史泰龍將出個人傳記
  • 澳視澳門播《太空音樂演奏會》
  • 井上朋子慶幸潔身自愛
  • 浪漫情歌演唱會今三盞燈舉行
  • 快樂廣場歌舞協會今演出
  • 不一樣的絕症片
  • 廣交續約機場音樂航站樓

不一樣的安魂

2015-03-30 00:00

《德意志安魂曲》紀念郵票

    不一樣的安魂

    ——復活節音樂會介紹

    我以前一直以為,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是為了悼念母親而作,很多書上也都這麼説。但是經仔細推敲,卻不是這麼回事。《安魂曲》可不是有感而發的即席之作,它總長七十分鐘,規模龐大。在勃拉姆斯二十三歲時,也即一八五六年,他的恩師舒曼(Schumann)因精神病而去世,他就開始構思這部大作了。接着就依從“慢工出細活”的原則,反覆琢磨和修正,直到他三十三歲即一八六五年母親過身,或許促使他加快了步伐。又過了兩年,直到一八六八年才大功吿成,前後歷經長達十二年。因此,勃氏不是為了特定的對象而安魂,是受到哲學家尼采的影響,他篤信宿命——人應當坦然面對死亡。也因此,在音樂史上找不到第二個像勃拉姆斯那麼年輕,就想着要寫《安魂曲》了;如白遼茲(Berlioz)在三十四歲、莫扎特(Mozart)三十五歲、聖桑(Saint Saens)四十二歲、福萊(Faure)四十七歲、德沃夏克(Drorak)四十九歲,最遲的威爾弟(Verdi)六十一歲時才寫《安魂曲》的。

    在勃拉姆斯的全部作品中,《安魂曲》的份量和地位,與他的四部交響曲等量齊觀。它不但篇幅超長,而且是人聲為主、樂隊為輔的典範作品。創立新教的馬丁·路德是德國人,他也是把聖經譯成德文的第一人。勃氏是路德的信徒,他自然採用了德文的歌詞,也因此有《德意志安魂曲》的名稱。以經文的莊重和音樂的嚴肅,二者組合在一起所表現的意境,是宏大而深邃的。把憐己的低吟向着憫人的高歌鋪陳開去,渲染的是道德的哲理。也因此,勃氏曾説,把《德意志安魂曲》改成《人類安魂曲》也無不可。

    歷史回顧二十世紀的奇蹟,其中必有韓國的崛起。從朝鮮戰爭後的滿目瘡痍和斷壁頹垣,經過刻骨銘心艱苦卓絶的努力,才有今日的成就。韓國的音樂在不排斥民族本源的前提下,積極投向西方,又借助基督教的底蘊,半個多世紀的努力卓有成效。在歐美的樂隊或合唱團中,見東亞人面貌者,絶大多數來自韓國。他們美聲教育尤其發達,雖不如內地有許多“將軍歌唱家”,但他們構建成學術重鎭,歐美的學生如今也“倒流”到韓國留學。

    在四月初的“復活節音樂會”上,將出現“韓國國家合唱團”演唱偉大的《德意志安魂曲》,我們可不能等閒視之,期待着他們的卓越表演。復活節、澳門、玫瑰堂、勃拉姆斯的《安魂曲》、中韓音樂家的協和,那是多麼有意義的東西方文化的親密融合。(下)

    徐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