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急救知識講座報名
  • 藝術節推母親節七折優惠
  • 業界促澳內地中亞旅遊合作
  • 瓊參與旅博會推動一程多站
  • 青少年學生書法賽報名
  • 裝備孩子迎戰人工智能時代
  • 城大雅高集團共育管理人才
  • 聖德蘭科普日親子同樂
  • 澳代表出席論壇探科普教育
  • 少林禪武文化研究會成立
  • 珠澳法律青年傳承五四精神
  • 蓮花獅子會成立理監事就職
  • 福州老人會遊穗增情誼
  • 業界嘉興研討新時代新聞攝影
  • 湯澔朗鋼琴獨奏受歡迎
  • 圖書館周活動吸引親子
  • 漁民婚嫁
  • 幻彩大巡遊攝影賽昨頒獎
  • 今多雲有驟雨
  • “下環巡禮”推動多元旅遊

從家長角度解決入托難

2015-04-07 00:00

    從家長角度解決入托難

    經歷七千三龍B家長搶K1學額大戰後,四月伊始,新一輪托兒所“搶位戰”又即鳴哨。多間托兒所改為網上報名,預料家長“擔凳仔、霸頭位”的墟冚情景不再。不過“虛火”燒不旺,不代表“實火”熄滅。有已經完成網上報名的托兒所報料,登記人數超額廿倍甚至卅倍。這熊熊的需求烈火是虛是實,須等最後一刻才揭盅,只是對於家長,從報名到放榜,又有幾多個難熬之夜?

    可憐天下父母心。托額、學額,直接影響子女第一次與社會接觸,觸動家長神經。大部分家長的要求並不為過,但即使簡單如托額充足無需爭崩頭、避免跨區入學等,要滿足卻不容易。政府回應“學額充足”、“建議低齡幼兒不入托”、“適應群體生活半日托足夠”,與“攞份報名表都要排三日兩夜”、“每日都要跨海接送”的家長無法“嘴形一致”,矛盾只會日積月累地繼續深化。政府要惠民、為民,政策制訂須切實由家長角度出發,單靠數字和理論,未必可以回應實際所需。

    以托額計算,今年“應市”共八千三百個,相當於○至三歲幼兒人口約四成。雖然當局一再強調覆蓋率已經優於鄰近地區,但在婦女就業率高達八成的澳門,幼兒的家庭照顧需求,豈容忽視?即使聘請家傭,但出於信心和安全,不比在托兒機構有保障。可惜家長欲敲無門,狂食“閉門羹”。

    面對再創新高的馬B,特首允諾明年底前有一萬托額應市,但透過何種方式達到?是減少全日托托額、增加半日托的“虛假膨脹”?抑或將每班的收生上限一升再升、縮小每名托兒的活動空間而“變相擴容”?實情是疾病傳染的機率隨着空間減少而增加;家長將半日托視為無奈之下的次選,尤其是抽到下午托者,孩子作息時間打破常規,也與將來升學不接軌,只要另一托兒所有全日托空缺,家長即刻“過檔”。同時,一萬托額如何按照不同地域的人口密度做好分佈也是學問。政府缺乏清晰交代,外界揣測不斷,疑慮難釋。

    幼稚園學額同樣每年引發不足的憂慮,今年尤甚。加上早前有學校現場派表引發連場恐慌,令政府不只一次澄清“學位足夠”。“足夠”,就可安於現狀?不容否認的是學校之間的發展懸殊,經過多年積累,教學軟硬件質素的差異,非一朝一夕所能消除。當局較有把握做到的,是改善硬件如裙樓辦學、校舍空間不足,同時利用另覓新址之機解決學額在地區的錯配問題。

    政府強調以民為本,托兒、學校教育,是家庭的基本需求。真正有效解決入托難、入學難問題,正是體現新一屆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執政能力。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