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傅崐萁率十六藍民代訪陸
  • 綠提兩法案遭藍封殺
  • “五一”假出入境人次料增四成
  • 整治自媒體亂象
  • 學位法明年施行
  • 關稅法表決通過
  • 中方:歐盟做法自相矛盾
  • 成都世園會
  • (社論)TikTok在美何去何從?
  • 中方召德大使交涉
  • 俄媒:普京擬下月訪華
  • 中美須找到正確相處之道
  • 耶倫:不會馬上制裁
  • 美國還想封禁大疆
  • 桃園防空警報夜間突響十五秒
  • 王毅:台灣必將回祖國懷抱
  • 學者:拓兩岸交流範例
  • 景氣回升
  • 強震善後
  • 兩岸青年龍岩體驗土樓文化

中國進入太空45周年

2015-04-24 00:00

“天宮一號”完成真空熱試驗(資料圖片)

在中國航天圓夢科技展上拍攝的“東方紅一號”衛星模型(資料圖片)

    中國進入太空45周年

    【據新華社北京二十三日電】虞駿用望遠鏡對準夜空裏一顆明亮的星。不多時,一個暗淡的小亮點從那顆星星旁飛過,其運動軌跡與國外網站預報的完全一致。“這就是‘東方紅一號’了。”這位天文愛好者在觀測日記中寫道。

    “真沒想到過了幾十年,仍可以在天空中看到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真是個奇跡。”一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從此中國正式進入太空時代。

    中國高精尖航天技術是如何在貧窮、動蕩的歲月中誕生的?其中很多故事鮮為人知。

    研製工作非常艱苦

    一九五七年,蘇聯、美國相繼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震撼世界。一九五八年,中國領導人毛澤東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於是,中國科學院開始了人造衛星的規劃工作。中國人要有自己衛星的決心,激發了各行各業爭“放衛星”。在“大躍進”熱潮的影響下,科學院的年輕人苦幹三個月用手工敲打出來衛星和火箭的模型。但由於科技人員缺乏基礎理論知識,一大堆問題解決不了。“工業衛星”、農業衛星”可以“吹”上天,飛往太空的衛星卻無法憑嘴皮子打造。

    一九五八年秋,趙九章等科學家組團訪問蘇聯,希望學習航天技術,卻受到冷遇。趙九章感慨地說:“中國發展人造衛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科學家們建議,根據國情先從研製探空火箭起步,逐步發展航天技術。建議得到了中央的採納。

    曾主管探空火箭研製的“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王希季回憶,研製工作非常艱苦。一九六○年二月十九日,在上海市郊一處海灘搭建的發射場,沒有電話、步話機、擴音器,發射的各個環節靠打手勢和扯着嗓子喊。隨着王希季的一聲令下,T-7M探空火箭騰空而起,飛行了八公里。

    加入“太空俱樂部”

    衛星研製暫停的那幾年,中國科學家的“飛天夢”並未熄滅。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四年間,科學家們坐在中國科學院的條凳上,召開了十二次星際航行座談會。

    一九六四年,中國相繼成功發射了第一枚彈道式導彈和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一系列進展為發展人造衛星奠定了基礎,衛星計劃被重新提上議事日程。

    王希季主持了運載衛星的“長征一號”火箭總體方案的論證和設計工作,他創造性地將探空火箭技術與導彈技術結合在了一起。

    一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晚,“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攜帶着“東方紅一號”成功升空。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第五個把衛星送上天的國家,中國從此正式加入“太空俱樂部”。

    新華社向全世界宣佈這一消息後,中國各地的人們敲鑼打鼓,遊行歡呼。夜間,還有人仰望天空,尋找這顆中國的衛星。

    “東方紅一號”升空後,星上儀器工作了二十八天,遠遠超過了設計要求,為後來的衛星研製提供了寶貴經驗。

    一年後,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能否在太空有所作為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國際地位的重要標準之一。

    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四十五年來,中國已成功發射了二百多顆衛星、十艘飛船和一個空間實驗室。而“東方紅一號”仍在圍繞地球飛行。為這顆衛星奉獻的人卻已多半不在。

    曾為保證“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作出貢獻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說:“四十五年來,我們在研製新型號衛星、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方面大步邁進,這都離不開‘兩彈一星’精神,以及對於航天產品品質精益求精的態度。未來,中國航天還有很長的發展之路要走。我有信心,年輕一代航天人會攀上新高峰。”

    九十三歲的王希季說:“從八千米起步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已經毫不遜色地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他認為,中國的自主創新能力不應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