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琴澳一體
  • 輕軌石排灣線料年內通車
  • 男子墮裸聊勒索失七萬三
  • 輕軌石排灣線試車碰撞四傷
  • 內地女假名錶呃押店法辦
  • 本地女十六年前假結婚遭揭發
  • 泰大學生運千萬大麻花
  • 大麻合法後患多 迷幻糖果易惹禍
  • 旅局葡旅協啟籌備工作
  • 民眾建澳籲青年豎文化自信
  • 亞太旅協峰會下周三舉行
  • 國際傳播周探討數字範式影響
  • 新華幼園親子運動健體魄
  • 旅局雅加達宣傳澳旅遊資訊
  • 澳大研討醫藥國際化
  • 聖中幼園超時空匯演祝雙慶
  • Pay the Piper——付出代價
  • 青年領袖峰會澳大舉行
  • 理大訪國家外文局深化合作
  • 清華深研院訪理大促合作

博物館文化應入社區上課堂

2015-04-30 00:00

    博物館文化應入社區上課堂

    為響應國際博物館日,本澳十八間博物館今年續於五月推出系列活動饗公衆。首次於媽閣廟前地大戲棚舉辦嘉年華,匯集各館展覽及活動,鼓勵居民、旅客參與,致力將博物館文化帶進社區。如何善用散佈各區的博物館值得各方思考,要讓博物館不僅僅是旅遊文化資源,更是公民歷史教育的活動空間。

    “澳門是有文化的”。一年下來,估計各區廣場空間或大小型演出場地,幾乎都安排了相應活動。與鄰近地區相比,澳門地方不大,但上演藝術節目密度奇高,靜動俱備,為富世遺內涵、建築之美的小城錦上添花。今年五月,不同場地亦將有澳門藝術節演出,媽閣廟前地大戲棚更是大衆節目“百藝看館”主舞台。整個五月藝文活動遍地開花,熱鬧非常。

    媽閣廟戲棚場地今年充分善用。首先由媽閣水陸演戲會安排祭祀、酬神、敬老及上演神功戲,此場景為老一輩人的集體回憶。其後打造成“流動的博物館”,推出綜合類節目,涵蓋專題展、戲台表演、工作坊、講談會等,為慶祝申遺成功十周年系列活動之一。五月底則成為“百藝看館”場地,我國及海外地區非物質文遺節目將輪番上演,與衆同樂,也讓訪澳旅客有另一番體會。

    流動數碼年代,要讓“手機不離手”的年輕人多進博物館觀賞展品,了解歷史,總得花點心思。政府部門及民間社團向來重視推動傳統民俗文化節慶,長年投放不少資源,惟青年人普遍不太關注。採用嘉年華形式,高度濃縮各展館歷史文化精華,可成一個載體、一個平台,一次過讓各主題博物館展出的相應物品,“訴說”不一樣的故事;向公衆宣傳各館情況,更重要是與公衆達至互動、交流、溝通功能,以博物館為窗口,認識澳門,深挖社區文明。

    各區博物館皆可看成該區的文化地標、社區歷史文化縮影。更是可善用的文化資源,推動社區旅遊的元素。旅遊部門正着力推進“論區行賞”項目,多番調整路線,有機連結各景點及社區空間。不妨引進新思維,從政策層面強化宣傳各館功能,配合推廣社區旅遊路線,豐富街區內涵。有政府博物館代表透露,將建立藏品系統,擬設清單,讓公衆更清晰明瞭。雖是個別展館先行先試,預期可帶動潮流,引起公衆關注。

    各區博物館既有官方管理,不乏民間機構開設,皆有象徵意義。就今年“博物館致力於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主題看,博物館不應簡單視為展出物件的場地,應是富有生命力,能促進社區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空間。

    要全面推廣博物館文化,各館宜因地制宜,適切引進相應科技來推介展品,提升立體形象,並編印小冊子送進校園、入社區,鼓勵大衆索閱。另條件許可,可考慮作為學校開展公民、歷史或本土文化課等教學活動空間,將課堂搬進博物館,善用社區資源,助學子了解有關文物及民俗節慶文化,深度認識社區,增強歸屬感。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