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澳大論壇探討新文化運動
  • 旅大研討中央惠澳新措施
  • 百六學生培訓升掛國旗
  • 桂中醫藥大學訪澳大促交流
  • 環保基建設施演習應對風災
  • 男司機“自炒”被揭醉駕
  • 西灣橋兩車疑追尾兩傷
  • 客仔疑騙換錢黨15萬
  • 環保局:或涉非法排污
  • 新聞特搜
  • 兩關員涉騙薪共300多萬
  • 黃司:檢視管理整肅警紀警風
  • 財委會:去年廿投資計劃零執行
  • 有機資源回收中心快上馬
  • 見識軍備
  • 賀一誠會見“五四”籌委
  • 駐澳部隊軍營開放展英姿
  • 學生:學習軍人勇敢堅毅
  • 機場擴建留地建架空輕軌站
  • 澳近三百上市藥物在琴可用

學者:澳須明確引才定位

2015-05-01 00:00

黃素君

    未必要大灑金錢

    學者:澳須明確引才定位

    【本報消息】香港下周起推出吸引港人二代回流多個計劃,但“攬才”方式並非大灑金錢。澳大教育學院副教授黃素君認為,本澳人委會成立年半推出“購買服務”、“引才回家看看”等都是燒錢又缺乏明確目標的行為,質疑只為交代“衡工量值”。認爲要有地區發展目標才能制訂輸才的原則、條件以及培養方向。

    質疑人委會作用

    香港的“新吸才大法”年初港府在施政報告中提及,四月見具體方案出爐,目標吸納的回流港人二代是有實力的青年一代。相比之下,本澳去年初成立人才發展委員會,除了開通自願登記人才的資料庫、每年資助寥寥數人去劍橋大學進修、“全包宴”邀請二十多名外流人才回澳交流外,分析其他競爭地區的人才回流方式多月來繼續“研究中”。黃素君相信未必是人委會的“錯”,“它始終只是諮詢機構,集合幾十人制訂方向是很困難的事。”最容易做的就是買服務和花錢送人外出培訓進修,讓人覺得人委會目前做的只為滿足“衡工量值”、“為做而做”。

    黃素君指出,同為“吸才”傷腦筋的港府做法值得參考,年輕、高學歷、有成就的港二代是吸納對象,他們可以先落地再搵工,但搵到工作前就要負責自己的生活。反映香港的“攬才”非“大花筒式”,是不虧本的做法,無需消耗本地財政,值得每逢講到“攬才”就似乎要使錢的澳門借鏡。

    發展前景更重要

    她承認澳門目前的條件無法吸引人才來“淘金”,原因是澳門缺乏地方定位,未來需要的“人才藍圖”欠奉,專業人才的移民政策也從不敢公佈具體的條件要求。“如果來到澳門,市場只是本地六十萬人口,即使引入企業家、科技專才,也難以讓其見到發展前景。”澳門的定位不能着眼本地,要配合周邊地區,發揮互補、甚至領先的角色,清晰的定位比派錢更吸引。但這未必是人委會的功能,需要更上層、宏觀的機構如政研室等制訂方向,人委會發揮的充其量只是“招聘”、“配對”的功能。

    吸引人才的方式多樣,不一定要“落地生根”,居住滿七年變成永久居民,專業技術外勞可設輸入年限。黃素君指出,早年澳門輸出很多人才,數學家丘成桐、工程界劉炯朗都是知名人物,引才未必要讓他們駐澳,他們積累的人脈、經驗都是資源,以舊帶新未嘗不可,問題是政府要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