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門新聞
新聞

港珠澳大橋 明年底通車難

2015-05-07 00:00

【記者陳藝珠海報道】港珠澳大橋建設實現新跨越。自日前港珠澳大橋青洲航道橋索塔結形撐吊裝完成,具有景觀標誌的「中國結」屹立在距離海面一百五十九米高的伶仃洋上。「中國結」即結形撐,據管理方介紹,該「中國結」可謂是港珠澳大橋全線的點睛之筆。

「結」造型,在中國的歷史中具有源遠流長的文化。《易·系辭》載:「上古結繩而治」,東漢鄭玄的《周易註》中:「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可見在古代,「結」被賦予了「契」和「約」的法律表意功能,同時還有記載歷史事件的作用,所以漢語中有如結義、結拜、結盟、團結、結親、結發夫妻等詞語。發展至今日,「結」表征著吉祥、祝福,體現著人們追求真、善、美的美好願望,是一種具有鮮明的中國特征的民族元素。

日前,港珠澳大橋青洲航道橋索塔結形撐吊裝完成,具有景觀標誌的「中國結」屹立在距離海面一百五十九米高的伶仃洋上。據施工方介紹,「中國結」半個足球場大,重七百八十噸,從最初設計到近日吊裝成功共耗時六年。青洲航道橋是港珠澳大橋三座通航孔橋之一,主跨四百五十八米,橋塔高一百六十三米,是三座通航孔橋之中跨徑最大、單體規模最大、橋面及索塔最高的。兩座「H形」橋塔矗立在青洲航道橋56#主塔附近海域,接近橋塔頂部位置,各有一個「中國結」鑲嵌在半空中。施工方工作人員稱,安裝在一百五十九米高空的「中國結」是鋼結構的上橫梁,對混凝土結構的橋塔塔柱起著支撐作用。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大橋建成通車後,人們驅車從香港往珠海方向開行時,見到的第一個橋型就是青洲航道橋的「中國結」造型,它也是整座大橋最亮的亮點。「中國結」實現了功能和景觀的完美統一,也是力學和美學的完美結合。「中國結」即結形撐,是全線的點睛之筆。五十公裏長的港珠澳大橋主橋,似一條長龍,時而潛入海底,時而躍出水面、騰雲駕霧。而設置在全線最高索塔上的結形撐,恰似龍的眼睛,使得港珠澳這條巨龍更加生動傳神、顧盼生姿。

據介紹,「中國結」的設計、制造、安裝由不同的企業完成,前後花費約六年時間。在橋塔的設計上,為兼顧結構應力與景觀的需要,設計者先後對多種造型方案進行了比選,從獨柱塔方案、門式塔方案、結形撐方案中選定了結形撐方案,並將結形撐最初的直角、直線型造型「曲線化」,使「中國結」更顯纖巧、靈動,與附近連接隧道的東西人工島形成「珠聯璧合」的總體造型理念。

「中國結」總高五十點三0米、總寬二十八點0九米,相當於半個足球場大,使用鋼材鑄造,總重七百八十噸。由中鐵山橋集團有限公司在中山市分成五個節段制造後,再沿水路運至海上,借助一萬八千顆螺栓逐段拼裝成整體。負責安裝的中交二公局相關項目部相關人士介紹,用鋼結構作為橋塔的上橫梁,中外橋梁史上都是第一次,沒有經驗可借鑒。據悉,鋼結構的「中國結」的安裝精度為毫米,而混凝土結構的塔柱安裝精度為厘米,把不同精度要求的兩者絲毫不差地連接在一百五十九米的高空,是一項難度極高的考驗。

據了解,港珠澳大橋今年十月將全橋貫通。從青洲航道橋往西,依次還有江海直達航道橋、九洲航道橋。其中,江海直達航道橋的橋塔使用白海豚造型,九洲航道橋使用風帆造型。目前九洲航道橋兩座風帆已經豎好一座,江海直達航道橋近期將豎塔。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計劃,港珠澳大橋將在今年十月全線拉通、貫通,然後轉入橋面鋪裝即鋪瀝青階段,相關施工單位已經進場。另有業內人士表示,全橋鋪裝預計需要兩年時間,這意味著大橋難以按原計劃二零一六年底建成通車。

華僑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