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澳主持獲頒清遠文旅推廣大使
  • 故宮數字技術傳播中華文化
  • 澳順德總會返梓表彰優秀護士
  • 文遺常識問答賽廿六校參與
  • 羅奕龍:建設護理團隊育人才
  • 七十本澳律師灣區執業
  • 黑沙環三車碰撞騎士送院
  • 各界:握惠澳機遇融大局
  • 卅四澳賽馬內地啟“新生活”
  • 地盤女工疑高處墮下受傷
  • 放飛自我
  • 本地婦墮“公檢法”失十一萬
  • 舊橋行人路重開跑友再臨
  • 電熱水爐爆炸冧牆無傷
  • 特首:續優化旅遊設施迎客
  • 旅遊局:鼓勵業界提升服務<BR/> 貿促局:着力推廣澳門優勢
  • 街總中銀探訪獨居長者母親
  • 社民會辦“帶著愛”親子坊
  • 博鰲志願者分享心得
  • 加強托兒服務專業化

管好堆填區 區合除禍患

2015-05-09 06:30

    管好堆填區    區合除禍患

    立夏過後,澳門“火氣”逼人。連續三天三場大火,雖則無人員傷亡,但足以震撼小城,社會防火、危機意識堪憂。尤其氹仔機場大馬路堆填區同一位置,三天兩火災,都懷疑燒着暫存回收用的輪胎,黑煙衝天,釋放出的“毒氣”不但刺鼻有害,還隨風四散,影響城市形象,整體感覺惡劣,絕不可掉以輕心。

    澳門地小人多,生活垃圾、建築廢料、“飛灰”越來越多。數據顯示,澳門每年產生四百萬立方米的建築廢料,每日產生八十立方米焚化爐飛灰,均放在機場旁的建築廢料堆填區,現已不敷應用,堆積如山,高達十多米,逼近國際機場連接橋,危機已看得見。料不到率先向社會敲響警鐘的,不是垃圾圍城,而是火災連連。

    堆填區在世界各地都是敏感區域,須處處提防。第一次大火,尚可推說是意外,或懷疑有人無心之失遺下火種所致,社會未必問罪。然而,三日之內同一位置、同一物料第二度起火,怎也說不過去,不得不查根究底。

    第一個問題是管理。說是堆填區,當然藏污納垢,處理不好會釋放出沼氣、污水等,對人及環境都是極大傷害。所以,儘管堆填區未必要高度設防,但至少要小心管理。三天兩火難以接受,到底是管理制度、管理層,還是現場管理人員及使用者出狀況?

    第二個問題是,兩次惹禍的都是舊輪胎,不禁叫人質疑兩宗並非個別事件,或與放置地點相關,到底現場是否適合放置該等物料?或者該位置地下是否已有化學變化?就以上兩點,當局須盡快徹查,向社會說明,並迅速亡羊補牢。

    三天三火災,看似意外,實質關連兼可以避免,揭示特區政府的危機意識不高。堆填區早年已告飽和,社會強烈促請環保局重視並迅速處理,可惜換來的總是高度關注、盡快處理、研究、諮詢等標準答案,議而不決,一拖又是以年計。須知垃圾不等人,越積越多,隱患就更加層出不窮,防不勝防。

    唯今之計是多管齊下,既要做好源頭減廢,減慢堆填區“成長”速度,甚至要“修身”。也要加強堆填區管理,將人為失誤機會減至最低,科學地分析、評估整個堆填區的安全狀態,不應再犯險。同時盡快與廣東方面溝通,透過區域合作、互惠互利方式,去協助澳門處理垃圾問題。對此,環保局確要下定決心,實事求是,向“拖拉”說不,不讓問題惡化。這已非綠色、環保議題咁簡單,實乃生活環境的貼身威脅。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