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正報
新聞

論盡廢青

2015-05-11 00:00

前言 近月,本澳傳媒出現一些文章,採用「廢青」一詞來指責青年。在那些作者眼中,「反」等於「廢」:反國教的是「廢青」,反水貨客的是「廢青」……。本報訪問社會工作學講師梁啟賢,也有不同界別的人士留言,分享他們對「廢青」一詞的看法。今年二月,香港大律師公會前主席石永泰接受「有線電線」專訪時提及「廢青」。他表示,每逢香港提及一點自己的優點時,有些人就一棍打下來指是「大香港主義」。是不是有些香港人,基於種種原因卑躬屈膝、委曲求全、跪地求饒、搖尾乞憐、見錢開眼呢?為了得到短短一己的利益拍馬屁說:「對呀,我們現在全靠祖國,祖國最好……。香港人現在談其麼人權法治,其實他們是廢青,你不用理他們……」
至於澳門,去年八月,近二十名青年在特首選舉場地外「苦行」三小時後宣讀的聲明:
「澳門很富裕,要有尊嚴地生活卻是很難:在外國像呼吸那麼自然的民主自由,在澳門卻像月球上的空氣那麼稀有。澳門的特首選舉,百分之九十九市民無權選出;市民有份選出的立法會直選議員,只佔全體議員不足一半。我們吶喊,被指破壞和諧;我們集會遊行,被指影響社會秩序;年輕人挺身而出匡扶正義,被嘲為貪得無厭、一事無成的廢青;老師嘗試以理服人,卻被打壓解僱、被罵枉為人師;當我們突破重重障礙發聲,卻被河蟹傳媒滅聲,被警方拘捕。……」
另外,在網上搜尋「廢青」一詞,得到以下陳述:
※ 如果是因為挑戰社會不公而被稱為「廢青」,我覺得很光榮。(鄧敏琳)
※ 反過來說,年輕人一旦拒絕「上進」、抵制社會不公,瞬間成了「廢青」——他們的「廢」不在沒有才幹,而在於沒有被犧牲的價值,甚至成為權貴懼怕的對象。(仙人掌社論)

我倒不怕認廢青 (大學生)
被罵「廢青」,我不會感到憤怒,我想他們之所以罵我們「廢青」,只是出於誤解。為甚麼他們會叫我們「廢青」?在他們眼中,我們是一班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新一代,沒有能力在現制度下「競爭」而只顧「埋怨現實」,不「安守本份」地走他們心目中的道路,反而挑戰他們心目中理想的社會。
我們從來不願進入這黑暗的政治旋渦,但我們認識到生活中的不義,認識到問題並不在我們身上,而在於政經體制,認識到我們堅守的價值 (自由、民主、法治等) 正被逐漸蠶食。我們「廢青」不甘成為現有威權體制的奴隸,意識到爭公義的責任,無懼雞蛋撞高牆的壯烈下場,去完成上一代未有完成的任務,並努力嘗試從外打破,為自己為下一代創造新的、更好的時代。如果這就是「廢青」,我倒不怕認。
社會年輕一代不需要一班現有體制下的既得利益者,自以為懂得更多而指指點點。但我們不以罵我們做「廢青」的成人為敵,希望他終有一天會認清事實、明白我們,不再取笑我們「天真、不現實」,然後站在我們的一邊。
「逞英雄」?! (基督教傳道人)
執筆時,剛巧讀過香港行會成員李國章對年輕的政治抗爭者看法的報導,雖然沒有用「廢青」一詞,但或多或少反映部份成年人的心聲。但,我郤不能同意,最少,不能完全同意這看法。
因為,「廢青」或許只是做了一些一般人不敢做的事,或許只是做了一些與主流價值不乎的事,又或許,所謂的「廢」,只是做著別人眼中看為浪費時間和心力的事:不能賺錢,又不能確保有好結果的行動。
但是,這又怎能算是「廢」呢?反而從他們身上,看到金錢至上的社會中罕有的特質,就如:理想,勇氣,無私,熱誠等等,這些或許在部份成人世界中,已是一些陌生的生命元素。
誰人不曾「廢青」過? (大專學生)
最近港澳地區先後有不少評論都出現「廢青論」。用「廢青」這個帶有人身攻擊的詞語來形容這群青年,只會產生對立情緒,不利理性討論問題,甚至更多一種家長式的無病呻吟。
用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每個青年人都會經歷一段尋找自我認同及角色混淆的時期,其中一個原因是,成人的期望往往令青年難以適從。青年人的反叛,正正就是藉着挑戰權威和一些反叛行為來證明自己與別不同,同時期望得到別人的認同,從而肯定自我存在的價值。
這種社會心理危機沒有好懷之別,只是成長的必經階段,關鍵在於有沒有正面引導。而且,按照傳統的思想,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廢青」現象的出現,最應討檢、反思的不就是家長和教育界了嗎?

正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