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急救知識講座報名
  • 藝術節推母親節七折優惠
  • 業界促澳內地中亞旅遊合作
  • 瓊參與旅博會推動一程多站
  • 青少年學生書法賽報名
  • 裝備孩子迎戰人工智能時代
  • 城大雅高集團共育管理人才
  • 聖德蘭科普日親子同樂
  • 澳代表出席論壇探科普教育
  • 少林禪武文化研究會成立
  • 珠澳法律青年傳承五四精神
  • 蓮花獅子會成立理監事就職
  • 福州老人會遊穗增情誼
  • 業界嘉興研討新時代新聞攝影
  • 湯澔朗鋼琴獨奏受歡迎
  • 圖書館周活動吸引親子
  • 漁民婚嫁
  • 幻彩大巡遊攝影賽昨頒獎
  • 今多雲有驟雨
  • “下環巡禮”推動多元旅遊

內港騎樓文化倡保育活化

2015-05-16 06:30

團體建議將廣興泰炮竹廠原址活化成炮竹 主題博物館

余幹成

林發欽

    內港騎樓文化倡保育活化

    廣興泰炮竹廠冀建博物館盤活舊區

    【本報消息】鑑於內港設施近年不斷老化,有團體多次促請政府保護該一帶騎樓片區,維護社區旅遊資源。有文遺委員及文產界人士提議政府與民間合作,將毗鄰內港客運碼頭的廣興泰炮竹廠原址“拆肉留皮”,保留原有建築風格,將其活化成集文創、零售、餐飲等元素的炮竹主題博物館,料可帶動客流,盤活舊區。

    連續帶狀臨海騎樓

    內港騎樓為十九世紀下半葉形成至今尚為完整的連續騎樓街面,於當今中國內地現存騎樓建築中極為特殊。諸如華南、福建或台灣等騎樓多為街道式或街坊式騎樓,水岸騎樓則多見小尺度的河道側邊。澳門內港的騎樓群分佈呈連續、帶狀的特徵,為昔日葡人城市管理條例下的產物。

    百匯藝術文創促進會會長余幹成認同透過官民合作,深挖內港騎樓文化內涵,善用臨海騎樓社區旅遊。內港現存的廣興泰炮竹廠澳門總寫字樓現址,為該區沿岸獨特的建築,每日進出碼頭途經此處者熙來攘往,周邊亦有相應風格的碼頭及舊建築,皆是良好的旅遊資源。資料記載,這座寫字樓為當年東主陳蘭芳一九二七年所設,主要代理炮竹業務,其後於一九三五年在氹仔開設當年全澳最大規模的廣興泰炮竹廠。

    他建議當局與民間合作,善用資源,使之成為集旅遊、文創、商業及餐飲的主題博物館,以專區展示炮竹業圖片及實物,豐富內涵。另設旅遊諮詢處,方便遊人。

    文遺委員林發欽認同活化該座建築成博物館或展示空間。認為內港沿岸雖有不同程度的現代化發展,但尚存昔日澳門風貌,可為文物建築活化和文化產業發展帶來機遇。建議當局出台具體政策,使內港片區成為澳門發展與保育達至平衡的示範區。

    只保不活不算成功

    昔日內港客貨輪競相靠岸、人來人往、貨如輪轉、晝夜運作的情景已不復見,惟主要碼頭的分佈結構、沿岸騎樓建築特色、傳統行業悠然經營、老澳門生活如故等人文風情依舊。內港新馬路至司打口一帶,國際酒店、廣興泰、鴉片屋等建築體量較大,發展空間也大,活化具很大的彈性。批評社會往往聚焦“保護”,不太關心保護後的建築如何活化與利用。倘建築只“保”而不“活”,保育不算成功。

    林發欽更注意到,當局近年修復的建築呈現兩種傾向。一是由政府直接管理活化後的建築,逐漸擴大政府需要管理的文物空間,既增加日常公帑開支,又打擊民間參與活化的積極性。二是以打造各種主題展覽館為主要活化形式。當這些展覽館越來越多時,公衆逐漸發現“熱熱鬧鬧開幕,冷冷清清迎客”,或是它們的共同命運。期望政府開放思維,保育政策和措施更具彈性,勿把保育視為政績工程,宜適當開放社會參與,使保育形式更多元,保育主體更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