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國際銀行教育會簽合作協議
  • 政協進聖中三校分享國情
  • 高校研建虛實通聯跨境圖書館
  • 《文化雜誌》徵集慶回歸稿件
  • 《非高教專業發展制度》擬出台
  • “五 · 四”籌委訪何厚鏵介紹活動
  • 新聞特搜
  • 高校外交演講賽科大奪冠
  • 建築工程界黔考察建橋技術
  • 民青會:國家航天事業引領創新
  • 海洋智能科技展珠開幕
  • 修繕燈塔
  • 旅博會雲南茶主體館開館
  • 京首辦京澳科技創新論壇
  • 人民日報電子閱報欄多點啟用
  • 澳內地商雙向研學遊線路
  • 青島南區領導訪山東工商聯
  • 潮南區長訪潮州同鄉會
  • 白雲僑聯主席訪僑總促合作
  • 和光會新閣就職迎挑戰

旅業提質吸引高階客

2015-05-20 06:30

    旅業提質吸引高階客

    賭收連月跌不止,何時見底不得而知,與其相連的旅遊業亦傳負面消息。繼早前公佈首季入境旅客下跌百分之三後,同期旅客消費錄得一成六跌幅,反映旅客消費意慾驟減的速度,遠勝單純的旅客人數下降。澳門對內地客、外國客的旅遊吸引力面臨巨大考驗,不但是全球貨幣戰、內地經濟下行的結果,如何強身健體增吸引,除了靠博企新場帶動,也要優化資源分配,完善配套,澳門確需自省其身。

    還記得去年中至年底,賭收始跌不久,其時旅客數量不跌反增,官員豎起“大拇指”,力證本澳旅遊多元化見到成效,是博彩旅遊業健康發展的好兆頭。但觀乎最新數據,官員的解釋未站得住脚,對人和消費額雙雙告跌亦未見最新解釋,但見當局將優化“自由行”的研究報告呈交中央、具體方案尚未出台,憂心“一跌再跌”的業界聲音已泛起。

    逗留時間越長,消費則越高,對旅遊業的貢獻越大,道理顯淺不過。訪澳旅客由回歸年的七百四十三萬人次,增加至去年三千一百多萬人次,足足翻了四倍。但遊客平均留宿時間僅從一點五晚增加至一點九晚,其中佔比最大的內地客人均消費,更是僅從回歸年的一千五百元增至今年第一季度的二千一百元,倘將通脹計算,留宿及消費在這十五年間幾乎“停滯”。值得作為旅遊城市的澳門,且是以“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為發展定位的小城深思。博彩旅遊業獨霸天下,但其“食力”原來與質素無關,只憑規模取勝,難怪訪客數量一跌,有人就患得患失,誠惶誠恐,希望喊停優化“自由行”。

    優化“自由行”、控制訪客數量,與增加旅客消費,本無矛盾。關鍵在於優化客源市場、提升國際旅客比例、保持旅遊的新鮮度和吸引力。問題是當局研究多年,始終苦無對策。論景點的“顔值”,澳門的世遺城區不乏吸引力,但單純走歷史、人文路線,確實難以吸引一般人的目光。購物、娛樂因素配備不足,是新、舊推出的八條旅遊路線難引客流的原因,就算宣傳不遺餘力、推廣誠意十足,也事倍功半。

    小城底蘊十足,也容易成“啃老本”一族,大三巴、官也街的魅力長盛不衰,引來官民合作“複製空間”的建議。要複製並不困難,但造成財富再次集中、行業單一發展的後果其實早能預見。不如善用閒置空間和已有的資源,擴大中小微企經營空間。政府不是“商家佬”,對於具體發展工作不承攬、不包辦,但規劃的角色不可或缺。期間總有利弊得失須權衡,利少弊多唾棄之,利多弊少則要衝破藩籬,勇敢嘗試,不要因為一聲反對而踟躕不前。行先一步,逐漸引導成行成市,區區有特色,處處有景觀,何愁不引客?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