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衆藝館)從我城走近“樓城”

2015-05-23 06:30

    從我城走近“樓城”

    “花幾百塊過海看一個戲,看來很奢侈,然而,花幾百元去看人家如何在一個演出重塑城市的歷史——我城是這樣建成的,應該是物有所値的。”七年前我這樣寫。那年,香港進劇場的《樓城》,走訪了廿六個不同界別、階層的香港人(當中包括前殖民地高官、城市規劃師、保育人士、文化評論人和紮鐵工人等),然後在舞台上將他們的說話,以各種劇場元素演繹出來,從一個側面梳理出香港的城市發展史,一個受訪者說︰“對這裡有感情,同時無力感強烈。”或者同時說明了當時香港、今天澳門人的感懷。

    這類劇場演出一如田野調查的創作過程,在澳門已很少見,習慣“做了”就當“做好”的今天,又要進行訪問,又要將資料有系統地整合成劇本,再結合舞台元素呈現出來,當中所花的時間與心思不少。現在澳門人一般很少費時在這些看似並不切身的事情上,用最快速度達成最近的利益,是今日人們在我城的生存之道。

    七年後,這個《樓城》再演,已是另一個版本。2008年的訪談保留了小部分,更多的是2015年,訪談對象一如七年前那個版本,找來不同文化背景、專業領域、社會階層的香港居民作訪談,當中包括法籍的財務顧問、內地來港人士、建築系教授、東北區村民、釘板工人、裝修師傅、學生、心理治療師,以及住在工廈單位的設計師、住在劏房的舞者。單單這份名單,由這些人去講香港的空間、生活、發展,便十分吸引。

    《樓城》以“引錄劇場”作為創作形式,源自英國的“引錄劇場”(Verbatim Theatre),是一種劇場介入社會事件的方式之一。創作人會走訪與事件相關的各種人物,將受訪者的說話原原本本地應用在演出文本中,甚至會要求演出者模仿受訪者的神態、語氣、聲調以至說話時的停頓點,以便忠實地呈現在這件事件中,不同個體的感受與觀點。不過,“忠實”是對個別訪談內容而言的,既然編導會將訪談內容進行編輯,轉化成劇場符號,當中自然就會形成一種屬於自己的觀點,這也是“紀錄片”以至“引錄劇場”吊詭之處。

    (二之一)

    踱    迢

澳門日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