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現代澳門日報
新聞
  • 中總:多項惠澳措施助本澳經濟適度多元
  • 當局指未須調整未成年性犯罪刑事規定
  • 幻彩大巡遊攝影比賽18份作品得獎
  • 圖書館周吸引家長帶同子女參與
  • 李強: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
  • 李強見馬斯克 稱供更優外資營商環境
  • 菲律賓異常酷熱 公立學校停課兩天
  • 日職聯:浦和紅鑽 2-1名古屋八鯨
  • 湯姆斯盃:國家隊擊敗加拿大取得兩連勝
  • 琴澳旅遊團人數至少2人 最多40人
  • 深合區料"團進團出"促澳琴融合發展
  • 香港珠寶製造業廠商會到橫琴深合區考察
  • 政府部門:新政策助力適度多元
  • 粵公安廳五月起推兩地牌便利措施
  • 林宇滔質詢生態島環評諮詢
  • 廣州鐘落潭鎮受龍捲風廣泛破壞
  • 全國政協常委料政策有助經濟多元發展/澳區人大冀政府用好新政策
  • 旅業:政策帶來更多資源 //商會:政策助力“演藝之都”發展
  • 大陸將恢復福建居民到台灣馬祖旅遊
  • 馬斯克訪華據報尋求在華推自動駕駛

人口快速增長 密度高宜居難

2015-05-24 00:00
澳門人口由回歸前四十多萬人至去年達到六十三萬人,在過去十五年間激增二十萬人,升幅約五成,但土地面積僅增大幾平方公里,統計局資料顯示,二零一四年本澳陸地總面積為三十點三平方公里;彈丸之地的小城竟容納超過六十萬人,令原本居世界前列的人口密度進一步攀升至每平方公里二萬零五百人,較長期喊環境擠迫的香港還要高出三倍,數字相當嚇人。澳門要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目標未達到,卻先成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地區之首。本澳自身人口不斷膨漲之外,現時也出現旅遊承載力問題,澳門要打造成宜居宜遊城市,似乎相當困難。事實上,早前公佈的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雖然澳門的綜合競爭力在二百九十四個城市中排第九位,但宜居水平相當低,三分二本澳居民的居住水平是處於世界發達國家的平均線以下,以全國水平來說亦遠未達到榜首。
現時社會有意見認為本澳人口增長過於急速,情況
人口多引發社會問題
人口不斷膨脹,資源耗用亦隨之上升,統計局資料顯示,去年總耗水量為八萬三千四百八十六千立方米,按年增加百分之六點四;工商業以及家居耗水量分別增加百分之七點二及百分之五點二。另外,污水處理廠每日平均處理污水二十一萬六千九百一十七立方米,按年上升零點九個百分點。有消耗,當然有產出,人口增多,垃圾量隨之增加,全年共收集了二十一萬八千九百八十七公噸家居廢料,按年增加五點四;工商業廢料亦大幅增加近一成五,達十二萬二千九百零六公噸。全年焚化固體垃圾共四十五萬七千三百七十公噸,按年上升百分之十五點三;廢料堆填區共處理裝修及建築廢料四千三百七十六千立方米,增幅約一成一。
人口數目六十三萬,車輛數量二十四萬,人多車多,空氣質量監測亦發現有轉差跡象,雖然各監測站錄得空氣質量屬「不良」的日數均按年減少,但北區高密度住宅區及
人口政策無
澳門特區政府政策研究室於二零一二年十一月初推出澳門人口政策框架諮詢文本,展開為期三個月的公眾諮詢,一眨眼兩年多,未見政府公佈研究結果。諮詢文本對澳門二零三六年人口規模作了預測,按本地產業結構及經濟發展速度等元素,提出了低、中、高三個人口規模預測,以及提升人口素質、應對老齡化、人口移入等建議。早前立法會口頭質詢會上,有議員質疑人口政策研究多年未有進展,諮詢至今已兩年多,原定去年公佈的最終報告未見出台,批評有關研究浪費人力物力,而政研室主任劉本立有這樣回應,澳門人口政策的研究基本完成,但因應澳門內外環境的最新變化,如經濟調整、內地“一帶一路”戰略等,文本要作最終修訂,但依然無確切說明報告公佈的時間表,令人失望。
人口老化迎挑戰
保障制度急完善
澳門人口快速增長的同時,人口老化問題亦開始浮現。據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截至去年,本澳總人口超過六十三萬人,按年增幅百分之四點七,年齡六十五歲及以上佔人口比例百分之八點四,上升零點四個百分點。本澳老齡人口正持續增加,相反佔一成一的零至十四歲人口,升幅只有零點一個百分點。隨著人們壽命的延長,澳門跟世界很多國家或地區一樣,已步入老齡化社會。統計局《澳門人口預測
特區政府一直對社會保障制度投放大量財力,隨著人口老齡化發展,養老金支出龐大,社保的財政資源壓力加大。社保基金指出,社保各項給付全年約二十六億元左右,社保供款和外僱費的收入佔社保整體支出兩成,政府要承擔八成。若不提升社保供款,政府承擔到某程度無法再支撐時,只能將養老金金額凍結在某一水平,坦言社保制度需要各方一同承擔。增加供款是必然的,但供款比例上,勞資雙方持不同意見,政府則傾向維持現有勞資雙方一比二的供款比例,對於資方的顧慮,政府稱會加強溝通,釋除資方疑慮。社保基金投資回報率低,不及通脹,亦一直受人非議,甚至有市民擔心社保會破產。公帑注資,政府尚且緊慎之,若然悉數來自居民供款,睇怕更穩健。據社保基金社目前投資原則是六成定期存款,四成國際投資,國際投資過去一年有百分之五點八回報,存款上有百分之一點八回報,近兩個月已加大國際投資的金額。
養老金開支龐大
社保基金稱,精算報告估計社保基金的財政狀況可支持四十至五十年,隨著本澳博彩收入下調會再作精算。而市民需要意識當養老金提升的同時供款亦必需提升,未來需要回歸共同承擔的根本原則。至於第二層央積金去年已完成諮詢,政府想從非強制性做起,再過渡至強制,相信得花一段時間。社保基金稱,今年內會提交非強制性央積金制度法律草案,希望居民增加個人養老承擔。人口老化,長者院舍需求亦增加。社工局資料顯示,現時有四百多人正通過中央登記輪候安老院舍,過去十二個月的輪候者約需要十一至十二個月可輪候到宿位,鄰近地區則為三十二個月,而目前全澳有二十間長者院舍合共提供約一千七百個宿位,預計至二零一七年會增至二千四百多個,社工局希望可以紓緩緊張情況。政府稱未來將在公屋規劃、新城填海區當中預留適當空間開設長者院舍,積極和鄰近地區,特別是橫琴探討合作興建院舍。對於橫琴院舍計劃,政府強調只屬初步研究,並重申“本地為主,外地為輔”的原居安老政策沒有改變。
十年規劃年內諮詢
第四屆行政長官在參選政綱中承諾未來五年將完成雙式社保的構建,完善澳門居民的基本保障安全網。新任社會化司司長亦強調會加強本澳養老保障機制的全面建設。目前政府跨部門已完成二零一六至二零二五年的十年養老規劃框架,預計今年上半年完成計劃並於七月公開諮詢,明年完成最終的研究報告後送交立法會。至於長者權益綱要法,社工局正綜合及評估各界的意見回饋,作細則性的修改,希望今年內送交立法權限實體審議。對於政府提出長者醫療、住房、原居安老等等政策框架,現時醫療系統還在改革中,院舍則考慮在橫琴建高端養老院,而雙層式社會保障制度仍待完善和落實,如何讓長者真正能安享晚年,老有所養,特區政府需要認真思考和研究!面對人口老化帶來的社會挑戰,老人政策包括養老、醫療、院舍必須跟上需求,切合澳門實際情況。
醫療需求幾何增長
購服務減公院壓力
澳人口增長快,人均壽命延長,醫療需求急升。衛生局資料顯示,以政府提供的免費醫療服務計算,即涵蓋衛生局門、急診、衛生中心診症,以及購買私人醫療服務和醫療券的使用,去年共有五百六十八萬人次求診,即每人每年就診九點四次,高於香港同類數字的一點三倍,是新加坡一點五倍和美國的兩倍,數字尚未包括居民自行往私家診所就診。衛生局局長李展潤早前表示,澳門醫療服務需求呈幾何級數增長,新急診大樓使用一年多後,近期發現觀察病房已滿,“不知哪來這麼多病人
政府目前已設立多渠道和多層次的醫療模式,更方便和容易讓市民得到醫療服務,如透過公私營和非牟利機構合作,分流病人,亦會研究醫療券使用方法。政府指出,鏡湖醫院急診及其它非牟利醫療機構過去兩個多月的服務量較去年同期增加約百分之四十,山頂醫院急診的整體輪候時間同比縮減超過百分之二十,其中心專科初診輪候縮減百分之六十六點四,骨科和婦科分別縮減百分之二十八點六和百分之十九點八。專科藥房領藥平均輪候時間由原來的二十五分鐘縮短至二十分鐘,下降百分之二十,他認為病人分流及縮短看病輪候時間的措施取得明顯成效。當局強調需要加快推行醫療管理體系的改革,具體做法包括理順山頂醫院和衛生中心的雙向轉診,讓專科與全科病人都得到準確分流,縮減排期輪候時間,讓患者得到及時就診。
分流縮短候診時間
政府醫院候診時間長,一直為人詬病。但當局認為本澳的醫療問題並非來自政府本身,而是本澳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口亦增至六十多萬人,每年三千二百萬人次遊客也可能是診療對象,加上特區政府有非常好的醫療政策,做成特別是醫療人員緊張。當局經評估後,未來五年需要四百八十名醫生、一千七名護士、一百二十名藥劑師、二百名高級衛生技術員、一百四十名診療技術員,合共需要二千六百四名醫療人員。為解決人手問題,政府計劃今年內招聘超過五百名醫護人員,首先會在本地招聘,之後才考慮外聘醫護人員。當局稱按照現時的醫療薪酬水平,難以外聘高質素的醫護人員,故政府會赴北京與國家衛計委商討輸入高質素醫護人員,彌補醫護人員不足。
離島醫院爭年底動工
至於硬件建設,當局稱離島醫療綜合體將於近月開始打樁,設計圖則亦預料於今年八、九月完成,爭取今年底至明年初動工。政府重申澳門有能力發展醫療硬件,但醫療體系亦需與世界接軌,同時提升醫護人員服務水平,目前已有系列規劃。政府將到立法會向議員及社會報告離島醫院的整套規劃。據悉,未來離島醫院的床位較山頂醫院多,亦會增設五間衛生中心,新增的硬件相當於現有設施。對於本澳醫療發展,有意見提出長遠應該成立醫學院,更好地為本地培養醫學人才,不過成立醫學院投資非常巨大,數字可能是澳門大學橫琴校區的三倍,連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也形容被這個天文數字“嚇了一驚”,但他指橫琴澳大已預留土地,未來如有需要,澳大肯定可以安排興建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