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正報
新聞

認識肺結核防癆病

2015-06-01 00:00

深夜看電視台播放的『粵語殘片』,在吳楚帆、張活游、紫羅蘭等影星當紅年代的電影,不少劇情都是--常見主角在生活中打拚,『日捱夜捱』的情況下,因『捱到氣咳』,咳到吐血;其後被診斷出患上了『肺癆』,又無錢醫治而陷入絕境。上述劇情是『粵語殘片』常有的,該些電影情節正正反映了年代社會情況,包括民生普遍貧窮,和『肺癆』曾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肆虐亞洲地區,『肺癆』當時曾被人視為因為太辛勞而容易染上的頑疾,且是高傳染病,在十九世紀至上世紀初在歐洲地區廣泛病發,世人關注,人們聞『癆』色變。
『肺癆』是結核病的俗稱,是一種主要侵襲肺部的細菌性傳染病,病情進展緩慢,早期症狀不明顯的疾病,若不及早治療的話會愈來愈嚴重,開放性病患亦會傳染給他人,尤其是親密接觸的家人。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港澳是待發展的地區,人們生活艱苦,特別在香港;不少人要每天工作都超過十小時,才能維持家庭生活開支,當年代患上『肺癆』病者不少,因而『肺癆』被視為『捱壞』之症,『捱到肺癆』是昔日貧苦大眾的一句口頭禪。其實『肺癆』是因為當時社會衛生環境情況甚差,令細菌容易滋生、傳播,且在這個年代,人們生活困苦,健康欠佳,很多人營養不良,因此容易染上『肺癆』傳染病。
早前,由澳門衛生政策學會理事長湯家耀醫生著作的『澳門結核病防治百年』一書發行,書中就闡釋了結核病的成因,和過去百年來醫界對結核病的防治工作,以及未來的防治策略,並指出結核病是人類歷史中最多人死亡的傳染病,在過去兩百年,估計全球十億人死於結核病。澳門在上世紀初開始,結核病已成為死亡奸率的『第一殺手』,澳門七分之一的死亡是因結核病導致,上世紀初澳門結核病的死亡年齡超過八成是成年人,當中;男、女的死亡率相若,約社為千分之五。
在上世紀初至四十年代末,澳門並無專科醫生去應付結核病,而在此段時期,正是全球對抗結核病的時期,防癆是全球醫界重要工作,早在上世紀初一次國際防癆病會議中,席中委員一致決議要對抗當時猖獗的肺癆病。而其中一個法國一個地方名的代表提議用 作為對抗肺癆病的徽號,因法國在過往的戰爭中都喜用此標誌,並且得到多次勝利。此項建議得到全體委員一致贊成通過。國際防癆組織自此便採用此個被稱為『無耳牛』 的抗肺癆病徽號,澳門亦然。但澳門在一九五零年才有由葡國來的結核病科醫生,並由一九五五九年開始,澳門衛生當局設立了防癆中心,專門針對結核病進行防治工作,當局並對結核病的防治,開展了恆常的宣傳工作,讓社會對『肺癆』有正確的認識,防範結核病的傳染和進行治療。
由於當年的衛生環境欠佳,致人們容易感染到結核病,結核病在一九七三年時,仍是本澳『第一殺手』,到七四年下降到第二位,直至八十年代初,結核病才逐步下降,現時位居二十以下。雖然本澳對防治結核病有一定的成績,但本澳現時每年新增結核病患者約四百多,較鄰近的國家地區比例為高,防治結核病的工作不能輕視。
要防治結核病,就先要認識結核病的起因,衛生局的宣傳小冊子就指出,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所引起的傳染病,以肺結核最常見,除肺部外,也可以在其他身體各部位發生,如淋巴、骨骼、腎臟、腸道、生殖器、脊骨、腦等都可能得結核病,但是以肺部最多,約佔百分之九十。
結核桿菌是透過空氣傳播的,當具傳染性的肺結核病人咳嗽和打噴嚏時,將從口中噴出帶有病菌唾液的微粒,並在空中漂浮,當其他人吸入微粒後,就有感染病菌的可能,至於與病人有親密接觸的家人、朋友和同事等,將最容易受到感染。當結核病進入人體後,如人體的防禦系統能阻止細菌在體內繁殖,則為感染,感染者是沒有症狀,也不會傳染病菌,但有可能在將來發展成為疾病。如人體的防禦系統未能阻止細菌在體內繁殖,就會發展成為疾病,亦會有傳染他人的可能,當病人接受了兩週的正規結核病治療後,其傳染性就會大大降低。

正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