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十一人獲城大財務顧問認證
  • 澳大附校獻才華音樂會賀雙慶
  • 理大再膺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 理大護理學士生北大學習
  • 民眾建澳促檢視臨時交通安排
  • “商社通”可辦飲食場所發牌
  • A區長者院舍大樓工程招標
  • 婦聯倡持續檢視院舍比例
  • 李靜儀促美化司打口周邊街區
  • 打卡熱點
  • 粵澳名優商品展歡迎澳企參展
  • 四童涉欺凌長者擬教育監管
  • 松山纜車燈塔修繕旅客不知情
  • 賽車博物館5·18免費開放
  • 昨入境旅客逾十五萬
  • “五一”長假次日訪澳旅客增
  • 家協星光舍親子遊中山
  • 完善惡劣天氣工作指引
  • 粵澳工商聯訪中總促合作
  • 工聯望廈參觀珠醫養綜合體

剛柔並濟 當個好爸

2015-06-21 06:30

    剛柔並濟   當個好爸

    父親節前夕,一段關於父女情的汽車廣告在網上熱播,以父親及女兒的視角出發,一開始是由父親的主觀鏡頭角度,看着女兒由手抱嬰兒成長到反叛的青少年,父親一直默默守護着女兒;然後從女兒的主觀鏡看着總是在接送女兒的爸爸年華漸老。短片內容簡單直接,卻催人淚下。父愛如山,深邃而內斂,長久以來被包裝成沉默、嚴厲甚至難以溝通的形象,寡言成為天下父親的刻板印象。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大多數父親往往羞於表達情感,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父親較少表達愛,導致了孩子長大後也不太擅長於表達這種愛,表達方式與父親一樣含蓄。久而久之,慈母嚴父成為大眾心目中最標準的父母形象。當父親更多把自己定位於“嚴父”的角色,將父親的威嚴與“父愛”劃上等號,因為忙於事業而根本無暇照顧親情的藉口變得理所當然。遑論情感交流,不少家庭父親與子女之間連基本的言語溝通都缺乏,情感疏離在所難免。

    本澳有團體昨日就公佈一項父親與子女關係的調查,印證部分父親與子女關係較疏離的現狀。調查訪問千名父親,結果發現二成四受訪父親從來沒有參與子女管教,八成六受訪父親表示,子女偶爾或從不與他傾訴心事。七成九受訪父親與子女每星期互動相處時間在八小時或以下,部分更不足一小時。受訪父親最希望加強對有子女家庭支援的措施首五位依次為“彈性工作時間”、“公屋優先政策”、“五天工作制”、“增加親子活動場所”和“增加托兒服務”。

    造成父親與子女缺乏溝通的原因眾多,既有傳統的父權威嚴,亦有社會急速轉型過程中形成的各種競爭壓力,以及工作壓力不斷加大,忽略了對子女的關懷和照顧。另外,隨着本澳旅遊博彩業的人資需求拉緊,女性就業率的提高,女性社會地位、經濟能力上升,無形中提升了離婚率,導致大批單親家庭出現,亦令父愛在這部分家庭出現弱化甚至完全缺位。

    時代在變,社會對“嚴父”這個角色的要求更多元、更立體,不能再祇有“嚴”。內地當紅節目《爸爸去哪兒?》系列大受歡迎,明星父親與子女的相處模式,成為廣大觀眾茶餘飯後的話題,也道出社會對父母親角色的要求隨着時代在不斷改變。父親既要男主外、支撐家庭經濟,也要學習男主內,主動跟伴侶和子女溝通相處。要由“監督者”轉變成為“同行者”,捨棄上一代的教養模式,以溝通取代打罵。現時社會不乏“貓爸”慈父,形容的是學歷普遍較高,重視與子女相處的新一代父親。

    不論是“嚴父”抑或“慈父”,藉着今日父親節,男士們應好好思考如何適應“現代爸爸”這剛柔並重的時代新定位。祝願天下父親,父親節快樂,家庭和睦。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