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守住本源守住根

2015-06-23 06:30

    守住本源守住根

    “必須守住本源,守住粵劇之根”——這是廣東省文化廳副廳長楊偉時日前於廣東省藝術研究所舉行的一個重要會議上提出的。這個會議題為“粵劇藝術傳承與發展學術研討會”,除有關文化部門的領導出席外,還請來了一批粵劇編劇、導演、評論家、大學教授及幾位戲迷代表,會議發言十分踴躍,並有不同意見的碰撞,値得與關注粵劇的朋友分享。

    會上最集中議論了當前粵劇的傳承與改革面臨的問題及應對之法。有人認為雖然粵劇近年有些好戲和新的措施,但“隨着社會發展的各種因素影響,粵劇在當今文化格局中逐漸處於劣勢”,有人説是傳承不足,發展不順,改革創新也有問題。有幾位專家强調應在認真繼承傳統、堅持本體藝術特徵的基礎上大膽改革創新,需要有個“度”,“不要忘了粵劇傳統之博大精深,要盡力保護、挖掘和發揮粵劇藝術的獨特魅力”,像粵劇運用的粵語方言其調聲與押韻自有格律,琅琅上口,粵語還有許多生動形象的熟語俗語,粵味濃郁,有人以為照搬外省戲曲的唱詞或寫成新詩照唱就行,實在大錯!

    粵劇音樂性之豐富在全國地方戲曲中也為少有,板腔體與曲牌體的結合自然,還有不同的調式、專腔、流派唱腔,粵劇前輩如薛覺先、馬師曾、紅線女等也一直在傳統基礎上改革,但“改來改去都還姓粵”,經驗很豐富;有的同行並沒有認眞學習傳承,有的戲大量用的是新小曲(行內稱“生聖人”),因此“變了味”。

    但也有專家認為粵劇界有些人“觀念老化”,只要有創新改革,“就要鼓勵,應該容許多作嘗試”,還要“讓外地人也喜歡粵劇”。有不少發言者談到,改革是需要有個“度”,但也要提倡“多樣化”,條件不同,認識不一,做法就不拘一格,“可針對不同人群對粵劇的多樣需求經營不同類型的劇目”,對此更要做多些總結和交流。

    有兩個關於“培養”的問題與會者也談得較多。一是培養編劇新人,而且要本土的、懂粵語粵樂的;有專家建議提供更多條件給編劇,還可成立一個“劇本醫院”,為新人新作“把脈”。二是培養年輕觀衆,多做普及粵劇知識的工作,像廣東粵劇院近期多次走進校園演出講解,反響就頗強烈。到會的戲迷代表還談到自己逐漸了解粵劇,愛看粵劇,甚至參加評論的過程,表示要將粵劇藝術廣作宣傳,贏得了全場一片掌聲。

    潘邦榛

澳門日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