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急救知識講座報名
  • 藝術節推母親節七折優惠
  • 業界促澳內地中亞旅遊合作
  • 瓊參與旅博會推動一程多站
  • 青少年學生書法賽報名
  • 裝備孩子迎戰人工智能時代
  • 城大雅高集團共育管理人才
  • 聖德蘭科普日親子同樂
  • 澳代表出席論壇探科普教育
  • 少林禪武文化研究會成立
  • 珠澳法律青年傳承五四精神
  • 蓮花獅子會成立理監事就職
  • 福州老人會遊穗增情誼
  • 業界嘉興研討新時代新聞攝影
  • 湯澔朗鋼琴獨奏受歡迎
  • 圖書館周活動吸引親子
  • 漁民婚嫁
  • 幻彩大巡遊攝影賽昨頒獎
  • 今多雲有驟雨
  • “下環巡禮”推動多元旅遊

澳建智能城市必然路向

2015-06-23 06:30

垃圾處理系統苟延殘喘

    先引進多甩漏收場   重規劃創造條件

    澳建智能城市必然路向

    科技一日千里,網絡無遠弗屆,大數據應用方興未艾,打造智能城市成為不少國家地區的目標。澳門特區政府雖無特別、正式提出過類似取向,實際有如此做法,有些項目更早着先鞭,惜不是爛尾、苟延殘喘,就是去向成疑,折射出不少公共行政問題。新屆政府必須反思,智能城市建設不能裹足不前、斬腳趾避沙蟲,須大力推動,這是澳門的必然方向。

    一周前,香港著名創投資訊網刋出一篇智能城市建設文章,作者是Speakers Connect創辦人,題為“智能城市,我們(香港)已經落後於新加坡”,內容講述作者因工作關係,經常港、星兩邊走,於是比較了新加坡在智能城市建設如何拋離香港,當中提出的數個項目於澳門並不陌生。

    智能系統早過港星

    交通方面,新加坡○八年推出的停車場實時泊位顯示屏、巴士實時資訊資料庫(即報站系統),市民可從網頁、手機App及設在街上的電子屏幕,知悉實時的停車場使用及巴士資訊。垃圾處理方面,新加坡最近在一公屋項目中,嘗試引入智能垃圾收集處理系統,只要將垃圾掉進垃圾槽,垃圾就會循地下管道被運送至中央處理,再由垃圾車運送到焚化爐。

    看到上述三例,相信關注澳門城市發展人士必感觸良多,因澳門早年已引入了停車場實時資訊裝置及巴士報站系統,前者運作及口碑良好,但後者無論自主研發還是外判予電訊公司都搞唔掂。類似智能垃圾處理系統的固體垃圾自動收集系統更不消說,澳門早在○八年第四季已在北區的裕華、建華、金海山等屋苑試用,遺憾一試七年,至今似消失於公衆視線,半死不活,去向成疑。從三個例子看到,特區政府並非全無前瞻性及眼光窄,有些項目的研設甚至早過官方一直奉為公共行政典範的新加坡及香港,可實際執行未如人意。

    引入沒有具體規劃

    澳門早發未先至,當中出現幾個問題,包括引入項目之時無具體規劃、無評估過其他條件是否配合得到,如巴士報站系統久拖不出,其一原因是網絡支援不到惹的禍。垃圾收集系統的設計不實用,可操作性及其他地區可否複製都成疑問,有為引入而引入之嫌。事實上白紙一張的石排灣公屋社區都冇這個安排,反而青睞中央天然氣及被現任司長質疑性價比的再生水,後者去向同樣成疑。

    公共行政執行差,不代表項目唔掂。相反,以上項目應該繼續推動,尤其垃圾處理系統等智能城市建設,特別適合地小、人多、人資緊缺的澳門,未來必要朝資源高效利用、資源共享的方向發展。若現無條件、水平,就得創造條件。智能城市乃大勢所趨,未來的智能交通、新城填海、都市更新必大派用場。

    大數據集乘車習慣

    例如現時巴士路線重疊、兜路嚴重、站點過密等積重難返問題,便可通過大數據技術去收集澳人乘車習慣數據,加以分析並重新組合找解決辦法。上文作者也提到,星人上落巴士都要拍卡(類似澳門通),如此巴士公司不但準確計算車費,也能如實掌握不同時段、不同路線的乘客量及需求,對巴士公司日常運作以及線路、站點設置等都大有幫助。新加坡運輸局及科技局最近更提出新的“個人化巴士服務”,星人可透過手機App建議其心儀的點對點巴士線,只要人數夠多就可成事,服務之貼心、便捷、高效,可見一斑。澳門若能如此,便不用像現在般花費公帑重複做出行習慣的民調。

    智能城市與環保、可持續發展等概念息息相關,住屋是當中核心之一。新加坡組屋(類似澳門的公屋)一直馳名世界,上文推介了一個新加坡組屋屋苑的廣告片,作者用驚為天人形容實不為過,尤其跟石排灣公屋群的“樂高式”設計及規劃相比,後者相形見絀;就算拿澳門最頂班的豪宅與之比較,亦有所不及。這些差別主要在於澳、港、星三地的政府、業界的理念、水平及市場導向不同,客觀條件、掣肘如城市土地、空間不足、建築條例也各異,硬要比較未必全面,但哪個城市更以人為本、更追求生活質素就不言而喻。

    由此可見,智能城市建設不簡單,澳門的官、民、商、專業界都要有所認知,加強水平及實際執行力,否則只能繼續“流口水”,去多少次學習都係嘥氣。

    本報記者    甄慶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