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城大校長出席亞洲大學峰會
  • 城大展藝術碩士畢業生作品
  • 教局講座助學生規劃未來
  • 專家澳大附校談火星探測
  • 旅大素食晚宴宣揚動物保護
  • 培華珠校聯手升旗弘愛國
  • 海暉校慶餐會場面熱鬧
  • 旅大深職大共建旅遊教育中心
  • 二百二勞校生成人禮宣誓
  • 幻彩大巡遊攝賽勞校生奪冠
  • 婦聯頤康辦繪畫工作坊
  • 澳大亞洲排名第卅六
  • 中醫生公會辦學術講座
  • 民族心中華情徵文演講賽報名
  • 灣區旅研協領導商會務
  • 善終資訊講座報名
  • 本地婦“營運網店”失四十二萬
  • 中年婦疑住所自縊亡
  • 檢察院上訴終院判敗
  • 老翁“兌積分”被騙兩萬

常懷關心 促澳宜居

2015-07-13 06:30

    常懷關心    促澳宜居

    今年七月十五日是“澳門歷史城區”申遺成功十周年,當局系列慶祝活動揭開序幕。十年前,當“澳門歷史城區”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澳人何等雀躍,中西文化交融的教堂和廟宇,耶穌、釋迦、土地公並存,聖樂、香火交織,華洋雜處的世代共融共榮,都成為全人類的歷史見證。十年後,紀念這個重要日子的同時,澳人從“澳門歷史城區”這個金漆牌匾學到甚麼?又得到甚麼?

    “澳門歷史城區”入遺當年是新鮮事,表象是有了世界文化遺產,立即為旅遊資源“增值”,吸引四方客,經濟受惠。問題是上位難、永續更難,保護的過程中,讓澳人學懂了很多,至少明白旅遊與經濟價值,絕非文化遺產的唯一和全部的意義。列為世遺或文物,得法律保護,不會淹沒於推土機下;在文保專業部門維護下,有能力捱過無情的風吹雨打。但保護文化遺產不僅僅是這些可見可觸的東西,更重要是澳人心靈的醒覺。

    近期重建愛都酒店諮詢,門面應否保留?牆飾是淫穢,還是歷史印記?爭得面紅耳赤;新城規劃諮詢,A區人口是否過密?B區建築放高百米會否遮擋主教山?一樣針鋒相對。發展與保育,似乎並不調和,不少人歸究利益作祟。但反過來說,人們為甚麼如此肉緊,據理力爭,皆因一草一木總關情,都是澳門的一分子,對家園的一切、家園的未來,雖不是專家學者,但發聲表達立場,是公民責任。

    公民社會初現,正是市民的醒覺。沒有私人的利益轇轕,市民自願組織起來,為了公共利益,和平地關心和參與社會上一些事情,提出問題讓政府至全社會反思。文物和文化保育,最重要非專業部門有多專業,而是民衆的參與和監督。人文歷史源自民間、城市記憶也來自民間,專家只是提供技術上的支援而已,因評定、保育都離不開專業知識。但很難想像一幢文物建築、一個世遺景點,缺了民間的憶記和支持,都沒有靈魂,不成文物了。

    澳門成功申遺十年,大大小小的保遺事件,發展與保育不斷碰撞,火花中令施政者看到民意民情,讓澳門人更關心澳門事。

    歲月無情,人間有愛。可以不知道“澳門歷史城區”有多少個廣場和景點,也可以忘了大三巴牌坊的聖保祿教堂建於何年何月,但每個澳人有顆熾熱的心,關心身邊的人和事,城市的發展和變遷,要執着守“舊”,也要重新組織、保護和發揚,讓舊事舊物永續澳門情懷。但亦要關心和推動創“新”,讓城市更宜居更美好的新建設、新發展。大家關心、牽掛,沒有別的理由,只有一個:皆因澳門是我家!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