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本澳新聞
  • 要聞
  • 兩岸觀察
  • 華澳人語
新聞

NASA宣佈發現“另一個地球”

2015-07-25 04:31
  【中新社休士頓7月23日電】美國宇航局(NASA)23日宣佈,天文學家通過開普勒太空望遠鏡(Kepler Space Telescope)發現迄今最接近“另一個地球”的系外行星Kepler-452b,其比地球大60%,允許液態水在表面存在。這是人類太空探索又一重大的突破性進展。
   美國宇航局23日舉行電話會議,來自NASA科學任務委員會、埃姆斯研究中心、“搜尋地外智慧生命”(SETI)機構以及英國劍橋大學天體物理學教授等天文學家和開普勒專案專家,共同宣佈開普勒太空望遠鏡行星搜尋的新發現:編號為Kepler-452b的這顆系外行星,位於天鵝座、距離地球1400光年,是人類發現的第一顆圍繞一個與太陽相似的恒星運行,且位於“宜居帶(行星系中適合生命存在的區域)”內的類地行星。
   任務科學家稱,恒星Kepler-452本身亮度稍高於太陽,和圍繞其運行的行星Kepler-452b之間的距離與日-地距離相近,因此Kepler-452b是截至目前最接近“另一個地球”的發現。該行星位置適中,體型不大且低溫,因此允許液態水在表面存在;其直徑約為地球的1.6倍;一年大約385天,和地球上的365天很接近。
   太陽年齡約45億年,恒星Kepler-452的年齡比太陽還要老大約15億年,圍繞它運行的Kepler-452b的年齡也與之接近。由於恒星的光度會隨著逐漸年老而增強,現在這顆行星接收到的光照強度應該已經超過地球,讓我們能夠看到地球未來的景象。
   “可以認為Kepler-452b是比地球更老、更大的‘表哥’,這為我們瞭解和反映地球環境進化提供了一個機會。”開普勒資料分析主管喬•詹金斯(Jon Jenkins)表示,“令人驚歎的是,它已經在宜居帶居住了60億年,超過地球。這是生命出現的重大機遇,這顆行星上應該有生命存在的所有必要成分和條件。”
  帶來“新發現”的開普勒太空望遠鏡,2009年3月發射升空,是世界上首個專用於搜尋太陽系外類地行星的航天器。其通過觀測行星“淩日”現象,在天鵝座和天琴座的約10萬個恒星系中搜尋與地球類似的行星和生命存在的跡象。迄今它已發現1030顆系外行星和3000餘顆候選行星。
   由於開普勒望遠鏡採用的是淩日法,只能測定出行星直徑大小而無法判斷密度。如果依靠模型計算,Kepler-452b的品質很可能是地球的5倍。假如它是一顆和地球類似的岩石行星,其上很可能還有火山活動,其重力將是地球的兩倍。
   此次一同發佈的還有11顆同樣直徑小於地球2倍,且運行于“宜居帶”內的疑似目標,尚需進一步確認。
   因反應輪故障,開普勒望遠鏡2013年結束了第一階段任務。但科學家們仍可用其原始資料找出更多隱藏的系外行星,繁雜的資料分析工作將會持續一段時間。不久的將來,人類有望找到與地球環境更加相似的“兄弟姐妹”。
中國專家稱不宜移居
  【中新社北京7月24日電】美國航天局在北京時間24日零時宣佈在宜居帶發現一顆與地球大小相似、圍繞類似太陽的恒星運行的太陽系外行星,引起廣泛熱議。對於人類是否可以移居,有關中國專家持謹慎態度。
   根據美國宇航局披露,這顆通過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發現的系外行星編號為“開普勒452b”,是人類發現的第一顆圍繞一個與太陽相似的恒星運行且位於“宜居帶(行星系中適合生命存在的區域)”內的類地行星,可能擁有大氣層和流動水。
   天文學家測算,“開普勒452b”與地球的相似指數高達0.98,一舉打破此前由“開普勒438b”保持的最高紀錄(0.88)。指數背後蘊含的資料包括行星位置適中、體型不大且低溫,允許液態水在表面存在。其直徑約為地球的1.6倍,軌道週期約為385天,與地球的365天很接近。
   “開普勒452b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另一個地球’,只能說是迄今為止與地球最相似的系外行星。”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鄭永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
   鄭永春指出,人類尋找系外行星或是登陸、移民火星,究其原因是為尋找人類未來的避難所,也就是“第二家園”。從這個角度來說,“開普勒452b”難當此任。
   一方面是因為距離遙遠。“開普勒452b”位於天鵝座,距離地球1400光年。“即便駕駛迄今為止飛得最快的深空探測器,也就是探測冥王星的新視野號飛船,按照其5.9萬公里/小時的飛行速度,從地球飛過去也要2709萬年。”鄭永春說,“而人類在地球上的全部歷史也不過200萬年”。
   “相比此前的發現,‘開普勒452b’的環境與地球相似的機會還是比較大的。”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在受訪時也說,“但人類目前連太陽系還不可能離開,移民‘開普勒452b’更是虛無緲縹的事情。”
  另一方面,即便使用目前地球上威力最大的望遠鏡,也不可能直接觀測這顆行星,更不要說關於其物質構成、氣溫大小等重要參數。參與開普勒任務的科學家道格•考德威爾指出,如果“開普勒452b確實是一顆岩石行星,它和恒星之間的相對位置意味著,這顆行星剛剛開始步入其氣候歷史中一段失控的溫室效應階段”。
   不過,“人類移居外星”的種種猜想由此複燃。美國宇航局同日發佈了11顆同樣直徑小於地球兩倍且運行于“宜居帶”內的疑似目標,將進一步確認。
   鄭永春表示,假使能夠突破飛行技術,“另一個地球”應該具備如下條件,要有大氣層的保護、液態水和適宜的溫度、岩石質的表面、系外行星所屬的恒星的能量釋放要比較穩定,“相較而言,移居火星還是最現實”。

新華澳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