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日圓兌美元跌破158:1
  • 內地首季黃金消費三百噸
  • 金價衝高 買金客少兩三成
  • 與人類智能有差距 AI“入屋”需時
  • 八大變革引領智能工廠建設
  • 修水旅遊推介 與澳客源互送
  • 賀州打造灣區康養旅遊首選地
  • 大健康產品整合 促琴澳旅業融合
  • 南京文旅推介 展四季風貌
  • 旅博會促逾30項目簽約
  • (一家之言)做好服務創新產品 破悶局
  • 越國會主席王庭惠辭職
  • 美首季經濟增1.6%遜於預期
  • 我公民在菲潛水溺亡
  • 美高校爆“挺巴”抗議
  • 華籲在美留學人員注意安全
  • 漁碼購物消費嘉年華開幕
  • 內地澳門入境旅遊推介昨舉行
  • 首季居民失業率降至2.7%
  • 灣區知產中心協助對接逾2,500宗

(聲色點擊)關於三華李的記憶

2015-07-26 06:30

    關於三華李的記憶

    早前有朋友送來了粵北山區特產“三華李”,個大肉脆爽甜,只是果皮稍有點澀。

    小時候的夏天,三華李也是一年一度的佳果;記憶中,味道相差不太大。那些三華李,是父親到廣州運糞時帶回來的零食手信。

    運糞?說起來很噁心似的,可是,在有機耕作的時代當農民,與蛇蟲鼠蟻糞便蟲蛆打交道,是家常便飯;當然,在如今溫室化肥水機種植的潮流下,熱衷種菜的潮人自然更像實驗室人員。時代不斷在變,農民的形象也不可能不變。

    三十年前的農村,當然是以有機耕作為主要模式。有機耕作亦需要肥料,雖然當其時已有化肥的出現,但仍屬貴價無機肥料,最大量的肥料仍然是各種各樣的有機堆肥。

    每家每戶在屋後都有糞池,積滿了就挑往自家的自留地作施肥用。公家的土地肥料來源主要有三大類:塘泥、蔗泥、城裡的化糞。

    每季農閒,生產隊會分派人手到廣州運糞。城市人口密集,有不少公共廁所,收集起來的糞便數量也不少,有專責部門分配給附近的鄉村作有機肥。當中如何運作並不知曉,只知道是“一家便宜兩家着”的好事。

    運糞船就像我們現在看到的運沙船那麼大。去程裝滿了不少的農作物如番薯沙葛芋頭之類;回程則是裝滿了糞水,農民們會盡量裝,以致船舷也幾乎沒入水中。一來一回要十天八天的,通常三四個人,吃飯睡覺也在這船上了。

    面對着一船滿滿的糞水,吃睡不離,我們想想都覺得噁心,可是,當年的農民卻視之為美差。一來,經過漚酵的糞水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臭氣沖天,二來運糞船有獨立的生活艙,而且四周河面空闊透氣;三來,昔日農民去一趟省城並不容易,有機會免費去逛省城開眼界,豈不雀躍!

    記得父親總有機會去運糞。一來是我家伯父在省城,村裡照顧他順道探親;二來父親有“四百”的綽號,能肩挑四百斤重物,“擔屎”重任捨他其誰。

    記得父親帶回來的手信似乎總是兩斤餅乾、一袋三華李,若有甚麼好食的,會留起些好的給我。因為父親不在家的時候,家中的長女總是最辛苦的一個。

    花    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