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國際銀行教育會簽合作協議
  • 政協進聖中三校分享國情
  • 高校研建虛實通聯跨境圖書館
  • 《文化雜誌》徵集慶回歸稿件
  • 《非高教專業發展制度》擬出台
  • “五 · 四”籌委訪何厚鏵介紹活動
  • 新聞特搜
  • 高校外交演講賽科大奪冠
  • 建築工程界黔考察建橋技術
  • 民青會:國家航天事業引領創新
  • 海洋智能科技展珠開幕
  • 修繕燈塔
  • 旅博會雲南茶主體館開館
  • 京首辦京澳科技創新論壇
  • 人民日報電子閱報欄多點啟用
  • 澳內地商雙向研學遊線路
  • 青島南區領導訪山東工商聯
  • 潮南區長訪潮州同鄉會
  • 白雲僑聯主席訪僑總促合作
  • 和光會新閣就職迎挑戰

公交優先綠色出行必由之路

2015-08-21 06:30

車多乃澳門交通死結

    解決交通困局須先對症下藥

    公交優先綠色出行必由之路

    澳門交通逐步墮入黑暗深淵,車太多乃禍根之一。政府終於動真格,揚言控制車輛增長至合理水平,惟似未對症下藥,效果成疑。三招兩式難起大作用,交通須整體思考、急轉彎,綠色出行必由之路。

    逾九萬部汽車需驗

    面對交通困局,新任交通局長日前透露,爭取明年初實施多項控車措施,包括驗車年期由十年縮至八年、收緊驗車指標及提高車輛稅費,預計超過九萬部汽車需驗,期望將機動車年增長率控制在合理範圍內。

    社會普遍質疑上述措施成效。首先是控車率。顧問報告之前建議年均增長在百分之四內,但過去五年汽車增長率已超過百分之五。本澳道路近十年增長極微,機動車輛卻由○五年的十五萬二千五百多部,增至今年六月底的廿四萬四千部(按年增加百分之四點九)。按此勢頭,就算未來幾年達標在百分之四之內,甚至更低,對積重難返的現實世界料無大意義。再者,何謂合理?當局至今未見披露,社會質疑其決心可以理解。

    增長率外,其他已曝光的控車措施一直存在爭議。其一,澳門路少、路程短,一般汽車、電單車行十年或以上均無大問題,縮短驗車期祇是將車主搵“幫手”的“麻煩”提早兩年。其二,提升稅費作用有限。澳門近年車輛大增,撇除部分人收入提高後的炫耀消費,實有剛性需求,如澳門擁有超高的就業率,也是廿四小時運作賭城,公交不濟,私人車輛必不可少。任憑稅費再高,有實際需要的車主均不易放棄,何況政府有否膽量將稅費大增幾倍?相對而言,提升驗車標準是較正路做法,但亦潛在問題,如增加大量廢車如何處理,澳門相關場所、處理能力早已響起紅燈。車主有需要,舊車報廢,買新車是無可奈何的唯一選擇。車死車還在,除車商多了生意,如何能降低增長率?

    控車目標“對錯焦”

    不是說上述增加養車成本的措施不應做,事實全部都得做,亦預計對淘汰老舊車、淨化空氣等有幫助,惟對控車目標似“對錯焦”,難寄厚望。控車對澳門有必要,但須整體考慮,得以一套相對全面政策配合應對,非三招兩式管用。最有效、快捷的方法莫過於行政手段,既增加養車成本促車主投向公交懷抱、淘汰老舊車,同時仿效外地,強推車輛入口數量、增量限制、一車劏一車入、擁車證等“辣招”。

    然而,觀乎特區政府對自由市場的迷戀,不想觸碰既得利益、社會行為的固有作風,用以上雷厲風行的行政手段的機會不大。捷徑唔走,走遠路,即搞好整體交通、自然淘汰,是特區政府可想像得到的必然控車策略,儘管需時甚長、成效又是未知數。

    輕軌遠水難救近火

    從穩定、穩陣角度看,走遠路“錯唔晒”,不過整體策略得急轉彎。《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政策(二○一○至二○二○)》定下以“公交優先”為核心的交通政策,深得社會認同。現實是公交優先以輕軌為主,惜該史上最大型公共工程一波幾折,未來五至七年未必能落成以至發揮作用,盲目以量為主的巴士服務亦幾近走入死胡同,“公交優先”在短、中期看不到太大出路,遠水更不能救近火,必須調整。

    毫無疑問,公交優先得繼續推進,但限於外圍、區域連接的粗線條格局,未來要將十年政策已提出的“綠色出行”推到最前位置,成為市內交通主力。現應全力創造條件,推動以步行、單車、共享交通工具為主,符合世界休閒旅遊中心、世遺城市、宜居宜遊等休閒、智能式要求的交通政策。社會持以上觀點者不在少數。

    本報記者  甄慶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