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日千葉縣爆禽疫
  • 台家庭貧富差距續惡化
  • 傅崐萁成功訪陸三啟示
  • 閩海警續金門海域執法巡查
  • 受損嚴重
  • 傅崐萁:兩岸交流百姓之福
  • 台輿論:接住善意開交流新局
  • 華兩大熊貓啟程赴西
  • 侵害魯迅肖像權樂樂茶致歉
  • C919六月首次境外商飛
  • 神十七航天員今回家
  • 烏:與美談判十年援助協議
  • 中企獲全球最大單筆造船訂單
  •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暫不辭職
  • 哈馬斯:新停火方案“無大問題”
  • 日自民黨眾院補選落敗
  • 尹錫悅與李在明會談
  • 肯大壩決堤逾四十人遇難
  • 美少年向人群開槍十傷
  • 日過山車半空急停

日本軍國主義根源

2015-08-29 06:30

    日本軍國主義根源

    回顧歷史,“九 · 一八事變”之前,日本已經走上軍國主義道路。早在一九二七年,日本法西斯內閣在“東方會議”上已經確定了武力侵佔中國,進而征服印度、南洋群島、中亞細亞和小亞細亞以至歐洲的侵略擴張總綱領。日軍在中國東北製造的“九 · 一八事變”只是其實現軍國主義擴張的第一步。

    “富國強兵”靠戰爭

    日本軍國主義擴張的背後,中國學者認為,存在着深厚的社會基礎和深刻的歷史根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武寅指出,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全過程伴隨着其軍國主義的武力侵略。從維新政權一成立,日本就提出“征韓論”;一八七四年開始出兵台灣;一八七五年炮擊朝鮮江華島炮台。其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武力擴張的大行動有三次:一八九四年的甲午戰爭,一九○五年的日俄戰爭,參加一九一四年開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一九三七年日本發動的全面侵華戰爭和一九四一年發動的太平洋戰爭是其武力擴張的歷史延續。

    武寅認為,近代日本的軍國主義,源自其悠久的封建軍國主義的歷史傳統。從鐮倉幕府到明治維新前夕德川幕府倒台止,日本武家統治即軍事農奴主和封建武士領主統治長達六、七百年之久。天皇制軍國主義是日本近代軍國主義的突出特點:以直屬於天皇的軍部作為主宰,軍部擁有統帥權獨立,建立起天皇制軍事官僚專制制度。

    武寅指出,日本軍國主義抬頭,製造“九 · 一八事變”對華發動侵略戰爭的直接動因,是企圖擺脫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三年空前深刻的經濟危機。為了解決經濟發展與民族獨立這兩大歷史課題,日本維新政府提出了以“富國強兵”為核心內容的國家發展目標。“富國強兵”這個本應具有積極意義的口號,由於選擇了“武力擴張,以戰爭促發展”的模式,而走向其反面。於是,用武力去侵奪別國疆土,成了日本維護自家獨立的“國策”;成了日本爭取與西方列強講“民族平等”的手段;成了日本彌補其資本主義經濟先天不足,實現跳躍式發展的“捷徑”。

    資源貧乏武力擴張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所副所長高洪指出,日本資源貧乏,主要戰略物資大部分甚至全部依賴進口。因此日本壟斷資本對國外原材料產地市場需求強烈,發動掠奪性戰爭成為其拓展生存空間的唯一選擇,因此主宰遠東及太平洋地區進而稱霸世界是其戰略目標。

    日本軍國主義實施的野蠻侵略,使中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災難,而給日本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卻是巨大刺激和推動作用,這使日本更加信奉以戰爭促發展的發展模式。侵略戰爭與國家目標、國家命運乃至民族前途緊緊地融合在一起。對戰爭的頂禮膜拜成了祈禱國運發達的同義語。

    二戰時期,日本軍部甚至有聲音稱:“縱觀歐洲戰爭後的趨勢,與各大國經濟發展相比,我國產業立國基礎薄弱無疑是一個基本原因,因此為打開這一困境必須向海外發展”,“要而言之,滿蒙問題的根本解決是打開現狀,穩定國民經濟生活的惟一途徑”。然而,與以往歷次武力擴張所不同的是,二戰東方戰場不但沒有為日本帶來經濟的繁榮,反而使之遭到了徹底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