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日千葉縣爆禽疫
  • 台家庭貧富差距續惡化
  • 傅崐萁成功訪陸三啟示
  • 閩海警續金門海域執法巡查
  • 受損嚴重
  • 傅崐萁:兩岸交流百姓之福
  • 台輿論:接住善意開交流新局
  • 華兩大熊貓啟程赴西
  • 侵害魯迅肖像權樂樂茶致歉
  • C919六月首次境外商飛
  • 神十七航天員今回家
  • 烏:與美談判十年援助協議
  • 中企獲全球最大單筆造船訂單
  •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暫不辭職
  • 哈馬斯:新停火方案“無大問題”
  • 日自民黨眾院補選落敗
  • 尹錫悅與李在明會談
  • 肯大壩決堤逾四十人遇難
  • 美少年向人群開槍十傷
  • 日過山車半空急停

從全球視角觀察二戰

2015-08-29 06:30

國際知名歷史學家羅伯特 · 弗蘭克出版的最新著作《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七:世界大戰》(資料圖片)

    從全球視角觀察二戰

    和以往其他關於二戰史學著作最大的不同就是,國際歷史學會秘書長弗蘭克特別關注了亞洲和非洲戰場,更以全球視野來審視七十年前那場戰爭。除了第二章,弗蘭克等著作者還闢出專門章節寫亞洲抵抗力量、日本佔領體系、戰火在亞洲結束。全書並不局限於具體的戰事進展,而注重從更寬闊的視野,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視角剖析二戰。

    成首個受攻擊國

    在《赫芬頓郵報》網站上,批評家讓尼娜 · 阿亞說,《世界大戰》一書“將視野拓寬至全球”,“反對歐洲中心主義,着力從全球視角來重新定位戰爭,特別是亞洲和非洲發生的軍事衝突”。

    打破地域局限,從全球角度重新考量二戰始點的並非只有弗蘭克。近年來,西方諸多學者通過對二戰史的全球化研究,讓這場戰爭的全景被更客觀地呈現於世人面前。

    二○一三年至二○一四年,英國牛津大學教授拉納 · 米特的一本著作在英國、美國相繼出版,美版書名為《被遺忘的盟友:中國的二戰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該書很快引起英美主流媒體的重視,被《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等媒體評為年度書籍,而其中二戰起點在中國的觀點由此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

    米特在書中寫道,“在一九三七年,中國是第一個遭受軸心國攻擊的國家,這比英國和法國早了兩年,比美國早了四年。”

    歐美民眾廣傳播

    《紐約時報》刊登的一篇書評寫道,“如米特指出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並非在歐洲的平原上開始的,而是開始於一九三七年北京西南部盧溝橋的戰火中。”米特在《紐約時報》上刊發的《世界欠中國戰爭債》一文也指出,“中國對日本抵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未被講述的最偉大的故事之一,儘管中國是同盟國中第一個與軸心國開戰的。”

    歷史科學大會期間,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研究國際委員會專門設置了三個議題研討第二次世界大戰,九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二千六百多名史學專家以全球視角探討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當中的貢獻和犧牲,以及中國作為簽署《開羅宣言》大國的國際地位和其在世界和平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弗蘭克說,西方史學界對二戰起點爭議正在逐步統一。他和其他學者的著作中明確提出二戰最早始於亞洲、始於中國的觀點,讓這一史實在歐美民眾中獲得更為廣泛的傳播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