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六措助力 業者料國際會議增10%
  • 學者:六措助澳經濟提質
  • 新中央酒店今試業
  • 三月團客按年升1.2倍
  • 特首巡視 冀助企提升生產力
  • 引入智能機器 燃料費減四成
  • 餐飲智能方案展示 助企升級轉型
  • (一家之言)惠澳六措助會展業擴市場
  • 承攬合同重長期 合作共贏向未來
  • 夕陽行業再添活力 環保設計顯特色
  • ESG要求延伸至選擇供應商
  • 制服商獲休企採購 開拓設計生產一條龍
  • 金沙:用料多樣化交貨準時 長期合作
  • 海外市場調整 港股資金好轉
  • 首季本地產品出口增7.8%
  • 大健康研討會探與文旅融合
  • 空頭力量強硬 日圓跌勢未止
  • 業界設計琴澳團產品 優勢互補
  • 看好“五一”檔 酒店料逾九成滿
  • 旅博會逾3.5萬人流 成交勝去年

(凡空靜土)轉 軚

2015-08-31 06:30

    轉    軚

    最近香港立法會某議員辭去議員一職,記者問及從政多年最叫他難過的是甚麼,他的回答是:“被一些黨內的朋友批評轉軚。”(大意如此。如果我誤會了,就當這篇短文借題發揮吧,並不影響文內的立論。)讀到這則新聞,心中很不好受,不吐不快。

    今日我們對所謂“轉軚”的看法很值得商榷。社會、政治上很多的問題都是因為我們覺得轉軚不對,不肯轉軚而產生的。

    我們開車從甲點到乙點,就是短短一哩路,也不知轉了多少次軚了。如果不轉軚,不是車毀人亡,便是旁人遭殃,轉軚不只沒有錯,反而是必須的。要達到任何的目的,在邁向目的的途中我們不能不轉軚。有人會說我是在玩文字遊戲,歪詞奪理,為轉軚詭辯。盡人皆知“轉軚”指的是為了一己的利益,或者畏懼強權,背信棄義。如果我們對“轉軚”一詞真的這樣理解,那轉軚的行為的確是可恥。然而,據我的觀察,大部分人都不是這樣了解“轉軚”。如果是這樣的理解轉軚,在扣“轉軚”帽子之前,應該會聽聽,了解對方轉的理由。可是社會上很多人,甚至受過很多教育的人,只要一個人改變了他先前的主張,特別是他們所認同的,也便不問青紅皂白,也不聽他甚麼的解釋,“轉軚”的帽子便扣上去了。我想某議員的感慨,也應該是這個原因吧。

    從對轉軚的看法,我們可以窺見今日的社會為甚麼戾氣這樣重,因為我們都不肯改變自己的看法,也不肯了解別人的看法。頑固的保守人士固然如此,開明的進步分子也好不了多少。他們都黨同伐異,異己當然不聽,就是曾經一度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忽然有了另一種的看法,便馬上摒諸四夷,不與同中國。美國有句諺語:“My way or highway”,“不和我同路,便請你執包袱。”社會的進步,人和人之間問題的解決,要走的路有千曲萬彎,迂迴曲折是避不了的,要緊的是認定目標,還要有改變的勇氣和智慧。了解“轉軚”的正面意義,學習甚麼時候轉軚,怎樣轉,也許是我們今日所亟需學習的。

    陳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