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門新聞
新聞

新城區總體規劃第三階段公眾諮詢 澳門城市規劃學會意見書

2015-09-04 00:00

澳門城市規劃學會(下稱「學會」)從二0一0年起已積極參與新城區總體規劃第一階段公眾諮詢,分別通過提交書面意見、參與諮詢會、舉行工作坊等多種渠道發表專業意見和建議。在近月新城區總體規劃第三階段公眾諮詢中,學會各會員亦甚為關注,期間除了到塔石玻璃屋展場,與土地工務運輸局規劃師及建築師交流新城區總體規劃方案內容外,於本年一月及八月分別舉行了論壇及焦點工作坊,工作坊更針對大眾在諮詢較為忽略但在城市規劃又極為重要的「取捨」課題,八月的工作坊以社會熱烈討論的新城城市規劃及交通系統為切入點,藉此加深參與者對相關項目的理解,以切實履行好主人翁責任。

本會就第三階段公眾諮詢的資料,包括文本、展覽、工作坊和當局發佈的規劃資料,摘要成為以下的意見書,作為當局完善規劃工作的參考。

規劃與景觀的思考與建議

●城市規劃過程中,規劃師首先要知有多少土地可用才能規劃,澳門的城市面貌不斷在演變,自昔日由灘地填海擴展,現時澳門新城市地段包括有正填海造地的A區和成地的B區,兩幅「已成形」的土地規劃有居住區,商業區和其他配套,而B區規劃中會有兩千個住宅單位,對於土地的細分,在下一步的規劃工作中,建議應該有調整空間。

在思考市民所關注的B區發展與保育主教山景觀的問題,學會提出三個建議作公眾和政府進一步討論,包括(1)減少單位數,(2)將二千個單位搬去A區或C、D、E區,(3)將政法區與居住區互換位置。這三個建議各有取捨,政府可就各建議進一步研究,通過模型計算等科學方法協助規劃,但必先要就各區人口有足夠的規劃配套設施作為調整前提。

複合兼容土地使用模式

A區將興建三萬二千個住宅單位,預計將有近十萬人口居住,居住區面積達四十三點七公頃,佔A區土地面積百分之三十一點七,但商業區面積僅五公頃,面積僅佔A區百分之三點五。由於商業用地相對偏少,或會使區內就業崗位數目較少,減少原區居民於A區就業數量,居民或需要跨區上班工作,而加重進出A區尖峰時間交通壓力。因此,建議A區的居住用地是以傳統的居住兼容商業的混合模式發展,以提升區內商業元素,創造更多就業崗位予區內居民。

保留未來發展用地的必要性

環看國際大城市的發展經驗,一個城市的活力和永續發展就在於空間的高強度使用和多功能複合利用。如新加坡的規劃管理中,就提出了「白色地段」的概念,其目的是為城市發展提供更為靈活的建設發展空間。「白地」是作為考慮到城市的均衡發展、可持續發展,同時考慮到決策者和規劃師預見不到的未來,故在城市規劃中有「留白」作為未來可使用的空間,以備長遠發展或新增功能之需。也有規劃師認為「白地」可為規劃失誤時採取補救措施而提供用地空間,甚至因經濟發展所帶動下,所儲備的土地而有所增值。「白地」規劃是一種較為簡單又有效的彈性規劃先進理念。因此政府和市民應考慮新城區預留「白地」的可行性,並就此進行有關的研究。

提升澳門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門戶景觀

在五個填海新城中,A區毗鄰港珠澳大橋澳門口岸人工島,日後旅客若經該口岸進入澳門半島,新城A區將是必經之路,同時澳門作為「一帶一路」直接參與者的地位已獲中央肯定,故A區作為澳門的新門戶在景觀設計上絕對需要精心打造。所以建議A區面向人工島的住宅在設計上宜注意其門戶作用,或考慮將A區部份學校與住宅交換位置,學校面向人工島方向,使旅客沿人工島天橋進入A區時便可看到有特色的住宅大樓或學校,對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門戶海岸線留下一個美好的第一印象。

新城與舊區之間的關係

澳門舊區現時的生活密度已經很高,如聖安多尼堂區,每平方公里超過十萬人,無論是「舊區重整」還是「都市更新」,最終目的都應該是改善舊區生活環境,疏散人群至新城區。

交通規劃建議

在車輛控制方面,政府多年來提倡以公共交通作主導,但隨著博彩業發展,汽車數量激增;建議澳門可考慮參考香港、日本及新加坡做法,透過增加行車稅、買車配額等,加重買車或養車成本,減低車輛增長。在道路設施規劃上,建議研究在澳門半島及氹仔,興建「魚骨」狀道路網,以分流交通。

至於第四條跨海通道的設計,以隧道或橋樑方式建造,工程技術方面問題不大,但牽一髮動全身,假如第四通道以隧道設計,與之相連的各主要道路或A區與B區之間通道,均可能要以隧道形式建造。隧道形式雖然能集約利用空間,但掣肘較多,例如地下的道路支線在工程方面較為複雜,並削弱交匯點的行車安全,涉及通風、保養管理及隧道出口佔用地面問題,亦要考慮到地底巴士站與地面的連接方式;但以橋樑或高架方式建造交通網絡,雖然在成本上相對較低,但要考慮A區與黑沙環及其他區域相連道路的交通承受壓力,以及道路造成對社區的分割等。因此第四條跨海通道的設計不能只作獨立規劃,政府需要通盤規劃澳門未來的交通網絡。

而在現實情況下,澳門城市規模較小,解決交通問題,可進一步規劃步行系統,鼓勵居民更多地採用步行方式出行。但諮詢文件中反而對行人交通著墨較少,只是提及根據輕軌站及交通樞紐佈置,以步行及單車推動綠色出行,反而對類似海濱長廊的休憩區著墨較多,學會建議政府應就行人系統的設置定位為交通設施,步行系統應「交通為主,消閒為輔」,利用高架橋或行人隧道,達到人車分隔,以及增加系統連貫性。而B區政法區應設有輕軌站和全面的全天候步行系統作為綠色社區的示範區。

提升諮詢的效益

運輸工務司長羅立文坦言澳門現時事事要搞公眾諮詢,每項公眾諮詢由撰寫諮詢文本至諮詢報告往往便需時一年,對施政效率有一定影響。這正反映了規劃工作的現實:缺乏專業訓練的市民以個人感觀作一線要求,不同團體在考慮相關利益的同時,未必能否站在全局觀念,而每一個訴求的背後,能否理解利益衝突下自己需求得到滿足,而對他方甚至全局造成影響甚至危害。作為良好獲取信息和需求的公眾諮詢,如何在科學決策,利益均衡的情況下,降低對規劃進程和城市發展造成的掣肘是一個重要的大前題。因此,對於抱有良好意願的多方,政府能否考慮借鑒外地常用的模型(例如建立不同發展模式的模型),組織專人,將複雜大型項目中多方參與下的需求、目標及利益衝突,通過成熟的社會模型、圖表和數據,簡潔直觀地展示出決策與潛在結果的複雜關聯。通過多重社會模型展示,一方面嘗試降低術語、專業名詞對大眾市民造成的衝擊和理解難度;一方面則引導他們在缺乏專業知識的現狀下,積極融入城市整體藍圖,從多角度多層次感悟新區規劃,從而理解政府部門和規劃師們為新區規劃背面的思維與取捨。

利用大數據,提升決策與取捨之透明度

城市規劃不可能全滿足民意,城市的發展,市民、社團、專業、和政府都有責任,應該是互動關係,而非只是依賴其中一方。要完善新城規劃,以上各方均有共同責任。

從規劃方角度,市民在諮詢會中提出各種疑慮,大部份是源於對規劃決策過程的不了解和不信任。對於政府部門,建議考慮在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基於大數據,通過聚類分析,在未來的規劃過程中對市民展示人口、經濟、交通和城市空間的緊密關聯。通過對歷史數據的提取和分析,結合數據信息圖,揭示澳門人口分布、經濟收入、交通狀況和城市空間演變的隱含關聯及潛在規律。結合澳門經濟數據,挖掘城市空間演變的要素和緣由,為政府、管理者和規劃師提供依據,讓科學的決策規劃過程清晰、透明、規範,構建智慧澳門。這可以促進規劃各方協同,讓規劃過程創新可見,提供詳實準確的數據分析與參考,降低市民對公眾利益輸送的隱憂,從而提高城市運行效率。

整體而言,在第三階段諮詢期間,市民在新城規劃提出多方面的素求,下一步的規劃工作更為艱巨,在面對全球經濟發展不確定因素,澳門更需要把握好得來不易的新城區,

提升居民生活質素,推動多元經濟和文化設施建設,土地規劃能做到上下配合,使新城區作為「澳門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門戶亮點。

澳門城市規劃學會

華僑報新聞



關注CyberCTM